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兰膏照烛的膏究竟指何物?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09-29 19:20 0 6

“兰膏照烛”这一古雅词句,常出现在古代诗词文献中,描绘的是烛光如兰、芬芳明亮的景象,膏”字作为核心,其含义并非单一,而是随着时代演变和文化语境的丰富,呈现出多重意蕴,要理解“兰膏照烛”的“膏”,需从物质载体、文化象征与技术演变三个维度展开。

兰膏照烛的膏究竟指何物?

从物质本质看,“膏”最初指动物脂肪或油脂,是古代烛火的主要燃料,先秦时期,因植物油榨取技术有限,人们多用动物脂肪制烛,《礼记·内则》记载“涂塈而坛”,郑玄注中便提到“用膏烛为明”,这里的“膏”即牛油、猪油等动物油脂,汉代随着炼油技术进步,植物油开始用于照明,《西京杂记》载“元帝宫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龙绕之,名曰蟠龙灯,设蓝田玉为釭,玉色如光明,照烛有影”,虽未明言“膏”,但“蓝田玉为釭”的灯盏结构,暗示燃料已从动物油脂向植物油过渡,至魏晋南北朝,“膏”逐渐成为油脂的统称,《齐民要术》专门记载了用麻籽、苏籽榨油制烛的方法,此时的“膏”既包括动物脂,也涵盖植物油,而“兰膏”中的“兰”字,则点明了这种油脂的特殊性——可能是在油脂中掺入兰草精油,或以兰草浸泡油脂,使燃烧时散发幽香,故《楚辞·招魂》以“兰膏明烛,华容备些”描绘香烛之美,将视觉的明亮与嗅觉的芬芳融为一体。

从文化象征看,“膏”被赋予超越物质的意义,成为光明、奉献与礼仪的符号,古代祭祀与典礼中,“兰膏照烛”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沟通天地的媒介。《周礼·天官》记载祭祀时“共坟烛庭燎”,郑玄注“坟,大也;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这里的“烛”即以膏为燃料的火把,其光明象征神明的眷顾,而“兰膏”的加入更强化了神圣性——兰草在古代被视为“王者香”,用于祭祀可表达虔诚,日常生活中,“膏”也隐喻奉献精神,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虽以“蜡”代“膏”,却延续了动物脂肪燃烧、自我消耗的意象,将烛火的光明与生命的奉献相联系,使“膏”承载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从技术演变看,“膏”的内涵随制烛工艺发展而扩展,唐代植物油普及后,“膏”更多指代精炼的植物油,如白蜡树籽榨出的“蜡油”,或乌桕籽提取的“桕油”,这些油脂燃烧时烟少焰稳,优于动物脂肪,宋代《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府元宵节“用五色蜡纸,剪成花果之状,膏烛照耀,如锦似绣”,此时的“膏”已是经过脱色、提纯的优质油脂,能支撑烛花装饰的复杂工艺,明清时期,“兰膏”进一步演变为宫廷专用烛,故宫藏《内务府造办处成做活计清档》载“乾隆年间造兰膏烛,以西域进贡橄榄油合沉香、冰片,烛光呈青碧色,香气经月不散”,此时的“膏”已是多种珍贵油脂与香料的复合体,其制作工艺体现古代油脂加工的最高水平。

兰膏照烛的膏究竟指何物?

综上,“兰膏照烛”的“膏”从最初的动物油脂,发展为植物油、复合香脂的统称,既承载着古代照明技术的演进,也凝聚了先民对光明、礼仪与美的追求,它不仅是燃烧的燃料,更是文化符号的载体,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幽微而持久的光芒。

FAQs
Q1:“兰膏”中的“兰”一定是兰草吗?
A1:不一定。“兰”在古代可泛指香草,如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中的“兰”可能包括泽兰、佩兰等多种芳香植物。“兰膏”的“兰”既可能指真兰草,也可能指代其他有香味的植物,甚至是对油脂芬芳的泛称,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Q2:古代“膏烛”和“蜡烛”是一回事吗?
A2:不完全相同。“膏烛”泛指以油脂(动物或植物)为燃料的照明器具,可以是直条形、盘形等,燃料状态多为液态膏状;“蜡烛”特指有心(棉线或草茎)的固态蜡质烛体,需以蜂蜡、石蜡等固态油脂为原料,汉代以前多用“膏烛”,魏晋后“蜡烛”逐渐普及,但“膏烛”一词仍被沿用,成为古代烛火的统称。

兰膏照烛的膏究竟指何物?

#兰膏照烛 膏的材质#古代兰膏是什么#兰膏照烛 成分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