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跟厢到底是什么?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09-05 04:29 0 2

“跟厢”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演的术语,特指在戏曲演出中,辅助主要演员(如主角、主要配角)完成表演的辅助性角色及其表演行为,这一概念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舞台实践中,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戏曲“以角为中心”的表演体系和“主次分明、相互配合”的美学原则,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功能作用到文化内涵,“跟厢”都承载着丰富的戏曲文化信息,是理解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切入点。

跟厢到底是什么?

历史渊源与概念界定

“跟厢”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南戏和元杂剧,当时戏曲表演已形成以“旦、末”为主的行当分工,辅助角色逐渐规范化,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提到“杂剧有主角,有助色”,助色”便与“跟厢”的功能相近,清代地方戏曲兴起后,“跟厢”成为各剧种普遍采用的表演模式,尤其在京剧、昆曲、越剧等成熟剧种中,其表演程式和配合规则更加细化,从字面看,“跟”有跟随、辅助之意,“厢”原指舞台两侧或配角所处的置,二者结合体现了辅助角色在舞台空间和表演关系中的定位。

表演形式与舞台呈现

在戏曲舞台上,“跟厢”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呈现:

  1. 行当辅助:不同行当的“跟厢”角色有明确分工,例如京剧老生主演的《空城计》中,诸葛亮(老生)的“跟厢”包括王平(老生)、马谡(小生)等,通过唱念做打的配合,强化主角的决策氛围;旦角主演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跟厢”包括侍女(旦角配角),通过身段和表情衬托主角的悲情,这种辅助并非简单的背景存在,而是通过特定的动作(如亮相、走位)和节奏(如主角唱腔时的帮腔、武戏中的翻打配合)与主角形成互动。

  2. 群体调度:在大型武戏或群戏中,“跟厢”常以群体形式出现,例如京剧《长坂坡》中,曹操(净角)率领的曹军作为“跟厢”,通过整齐的“翻上”“走边”等调度,反衬赵云(武生)的勇猛;昆曲《牡丹亭·游园》中,春香(贴旦)作为杜丽娘(闺门旦)的“跟厢”,通过活泼的肢体语言与杜丽娘的含蓄形成对比,推动剧情发展,群体“跟厢”需注重整体节奏的统一,既要突出主角,又要保持舞台画面的平衡。

  3. 道具与情境配合:“跟厢”还体现在对道具和情境的辅助中,例如京剧《贵妃醉酒》中,高力士(丑角)和裴力士(丑角)作为杨贵妃(青衣)的“跟厢”,通过递酒、扇舞等动作,帮助完成“卧鱼”“衔杯”等高难度技巧;越剧《梁祝》中,书童(小丑)作为梁山伯(小生)的“跟厢”,通过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同时推动“草桥结拜”“十八相送”等情节的展开,这种配合要求“跟厢”演员熟悉道具使用和情境逻辑,与主角形成默契。

    跟厢到底是什么?

功能作用与文化内涵

“跟厢”在戏曲表演中具有多重功能,其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逻辑:

  1. 强化主角核心地位:戏曲表演强调“一棵菜”精神,即所有角色为一个整体服务,“跟厢”通过对比、烘托等手法,突出主角的表演重点,例如武戏中,“跟厢”的反派角色通过激烈的打斗反衬主角的武艺高强;文戏中,“跟厢”的配角通过谦卑的姿态或诙谐的语言凸显主角的智慧或情感。

  2. 推动剧情发展:许多戏曲情节的转折依赖于“跟厢”的辅助,例如京剧《玉堂春》中,崇公道(丑角)作为苏三(青衣)的解差“跟厢”,通过插科打诨和叙事性唱段,交代案件背景,推动苏三从“起解”到“三堂会审”的剧情发展。

  3. 传递传统伦理观念:“跟厢”的角色设置往往体现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伦理关系,例如主仆、君臣、夫妻等关系在“跟厢”表演中通过行当差异(如主为贵角,仆为丑角)、动作规范(如仆需躬身、随行)得以外化,潜移默化地传递忠孝、尊卑等价值观。

不同剧种中的“跟厢”特色

“跟厢”的表现形式因剧种而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以下为部分剧种“跟厢”特点的对比:

跟厢到底是什么?

剧种 典型“跟厢”角色 表演特点 文化体现
京剧 丑角(如方巾丑、袍带丑)、龙套 程式化动作,语言诙谐,注重节奏控制 北方文化的豪爽与规范,强调“四功五法”的严谨
昆曲 贴旦、末角 身段细腻,唱腔婉转,注重意境营造 江南文化的雅致,文人化审美倾向
越剧 小丑、老旦 生活化表演,方言念白,贴近市井生活 吴文化的柔美,女性视角的叙事特色
川剧 丑角、杂角 变脸、吐火等绝活,幽默夸张 巴蜀文化的诙谐与民间艺术的包容性

当代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跟厢”艺术在当代戏曲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年轻观众对传统程式的疏离导致“跟厢”的辅助功能被弱化;现代导演通过创新“跟厢”的舞台呈现(如融入现代舞美、调整角色关系),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例如新版京剧《白蛇传》中,小青(武旦)作为白素贞(青衣)的“跟厢”,在保留传统辅助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独立性的表演段落,使角色更加立体,戏曲教育中,“跟厢”角色的训练仍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舞台感的重要环节。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中的“跟厢”与“龙套”有何区别?
A:“跟厢”与“龙套”均属戏曲中的辅助角色,但存在明显差异。“龙套”多指群体性角色,如士兵、衙役等,以整齐的调度和背景功能为主,无独立唱段和个性表演(如京剧中的“四龙套”“八龙套”);而“跟厢”通常是具体的、有名字的配角,与主角有直接互动,包含独立的表演段落和性格塑造(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身边的马谡、蒋干)。“跟厢”更注重与主角的情感或情节配合,而“龙套”侧重舞台氛围的营造。

Q2:为什么说“跟厢”体现了戏曲的“一棵菜”精神?
A:“一棵菜”精神是戏曲表演的核心美学原则,强调所有角色如同一棵菜的不同部分,虽分工明确但缺一不可。“跟厢”正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它通过辅助、衬托凸显主角的核心地位,确保舞台焦点不偏离;它需与主角、其他配角及乐队、舞美等紧密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例如京剧《定军山》中,黄忠(老生)的“跟厢”严颜(老生)通过精准的接唱、眼神交流和动作呼应,不仅强化了黄忠的老当益壮,更使整个“夺隘”场景充满戏剧张力,这正是“一棵菜”精神的生动实践。

#跟厢的材质#跟厢的安装方法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