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血沉单位是什么?毫米/小时?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09-30 19:04 0 5

血沉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指标,全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离体抗凝血液中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度,血沉的快慢与血浆中某些蛋白质的浓度和性质有关,尤其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成分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红细胞的聚集状态,从而改变沉降速度,血沉的单位是毫米/小时(mm/h),这个单位反映了红细胞在规定时间内下沉的距离,是衡量血沉速率的标准计量单位。

血沉单位是什么?毫米/小时?

血沉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魏氏法(Westergren法)和长管法,其中魏氏法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方法,也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具体操作为:将血液与抗凝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吸入特长的血沉管中,垂直立于室温下,分别记录1小时末和2小时末红细胞柱的高度,结果以毫米/小时(mm/h)报告,若1小时末红细胞下沉10毫米,则报告为10mm/h;若需观察2小时沉降情况,则报告为2小时末的沉降值,单位仍为mm/h,需要注意的是,血沉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如妊娠、月经期)及病理状态(如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因此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血沉单位mm/h的设定基于物理学的沉降原理,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约10分钟内)为快速下沉期,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沉降速度较快;中期(约10分钟至2小时)为恒定下沉期,红细胞聚集体以恒定速度下沉;后期(2小时后)为缓慢下沉期,红细胞接近管底,沉降速度减慢,临床通常以1小时末的沉降值作为标准报告单位,因为此时沉降速度相对稳定,且能较好地反映血浆中蛋白质成分的变化,在炎症性疾病中,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增多,促进红细胞聚集,导致血沉加快;而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中,红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血浆相对减少,血沉可减慢。

血沉单位的标准化对于临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不同实验室可能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如短管法、微量法),但魏氏法因其操作规范、结果稳定而被广泛认可,血沉结果还受到仪器、试剂、操作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血沉管的内径、垂直放置的稳定性、室温的控制等,均可能导致结果偏差,实验室需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确保报告单位mm/h的准确性,临床医生在解读血沉结果时,需考虑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避免因单位理解错误或操作不规范导致的误诊。

血沉单位是什么?毫米/小时?

血沉作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其单位mm/h的变化可为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在风湿性疾病中,血沉升高常提示疾病活动度增加;在感染性疾病中,血沉可随炎症控制而逐渐下降;在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中,由于异常球蛋白增多,血沉可显著加快(如超过100mm/h),需要注意的是,血沉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疾病,而血沉升高也并非特异性表现,需结合其他检查(如C反应蛋白、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相关问答FAQs:

  1. 问:血沉单位mm/h与其他单位(如cm/h)有何区别?
    答:血沉的标准单位是毫米/小时(mm/h),临床报告均采用此单位,以确保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厘米/小时(cm/h)因数值较大(1cm=10mm),在实际应用中较少使用,且可能造成混淆,魏氏法报告的血沉值通常为0-140mm/h,若以cm/h为单位,则需转换为0-14cm/h,不利于临床快速判断,国际通用标准为mm/h,实验室和临床均需严格遵循此单位。

    血沉单位是什么?毫米/小时?

  2. 问:血沉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是否会导致单位mm/h的假性升高或降低?
    答:血沉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单位mm/h的假性变化,生理因素包括妊娠期(血生理性升高)、新生儿(血沉较慢)、老年人(血沉轻度加快);病理因素包括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血沉减慢)等,操作因素如血沉管不垂直、抗凝剂比例不当、标本溶血等,也会影响沉降速度,导致结果偏差,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血沉结果,必要时重复检测以确认准确性。

#血沉正常值范围#血沉升高原因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