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这一名称的由来,并非偶然的文字组合,而是深刻体现了该考试科目的核心宗旨、考查目标与形式特点,其内涵可以从“申”与“论”两个字的解析及其关联中深入理解。

“申”字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但与申论考试关联最紧密的是“表达”“说明”“阐述”之意,如《说文解字》中解释:“申,舒也”,意为舒展、表达;古代亦有“申述”“申辩”等词,均指向将思想、观点、情况清晰、有条理地传达出来,在申论考试中,“申”首先体现为对给定材料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复杂的文字材料(包括社会现象、政策文件、案例数据、群众观点等),准确提炼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主要矛盾、政策导向及各方诉求,这一过程即是对信息的“梳理”与“申明”。“申”更强调立场的明确与观点的鲜明,申论考试往往围绕当前社会热点、政府工作重点或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展开,要求考生站在准公务员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出符合国家利益、人民需求的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是一种立场的“申明”和价值观的“彰显”,无论是概括问题、分析原因,还是提出对策,都需要考生清晰、准确地“申”出自己的观点,避免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论”字则直接指向“论述”“论证”“议论”,即通过逻辑推理、理论阐释、事实依据等方式,对某一观点或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形成系统的见解,申论中的“论”,不是天马行空的空泛议论,而是基于给定材料的“有据之论”,它要求考生在“申”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如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社会等)和实际经验,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既要有对问题本质的挖掘,也要有对政策依据的阐释;既要有对成功经验的借鉴,也要有对问题风险的预判,在分析“基层治理”问题时,考生需要论述“党建引领”的重要性,论述“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路径,论述“科技赋能”的积极作用,这一系列论述过程,便是“论”的体现。“论”还强调论证的逻辑性与说服力,考生需要通过恰当的论证结构(如总分总、递进式、对比式等)、充分的论据(如材料中的案例、数据,或社会普遍认知的事实)和规范的书面语言,使观点站得住脚、令人信服,这既是对思维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表达能力的检验。
将“申”与“论”结合,“申论”便形成了“以申立论,以论固申”的有机整体。“申”是“论”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对问题的清晰认知,所谓的“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论”是“申”的深化和升华,仅有观点的罗列(申)而没有充分的论证(论),观点便显得单薄无力,难以体现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申”与“论”的辩证统一,正是申论考试设计的核心逻辑——它不仅考查考生“是什么”的概括能力,更考查“为什么”的分析能力和“怎么办”的实践能力,最终选拔出能够准确理解政策、深入分析社会问题、科学提出解决方案的公职人才。
从历史渊源看,“申论”一词虽非古已有之,但其精神内核与中国古代“策论”一脉相承,科举制度中的“策论”,要求考生针对时政问题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述,这与申论考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高度契合,现代申论考试在借鉴“策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公共管理和行政实践的需要,赋予了“申论”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强调材料的客观性(所有答案均源于给定材料)、问题的现实性(聚焦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真问题)和对策的可操作性(提出的方案需具体、可行)。“申论”这一名称,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考试中“经世致用”的选拔理念,又体现了现代公务员考试“能力导向”的价值追求,是对考试本质的高度概括。

具体而言,申论考试通过“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应用文写作”“文章论述”等题型,全方位考查“申”与“论”的能力。“归纳概括”题直接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申”(提炼要点);“综合分析”题则要求在“申”(明确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论”(多角度论证);“文章论述”题更是“申”与“论”的集中体现,需要考生确立中心论点(申),再通过分论点、论据进行系统论证(论),可以说,每一个题型的设计,都是对“申论”名称内涵的具体落实。
“申论”之所以叫“申论”,是因为它精准地概括了该科目的核心要求:“申”是基础,强调对材料的理解、观点的明确和立场的彰显;“论”是关键,注重逻辑的严密、论证的充分和思想的深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对考生政治素养、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其名称本身就是对考试目标与形式的最佳诠释,也彰显了公务员考试“为国选贤、为民择能”的根本宗旨。
FAQs
问:申论考试中的“论”是否需要考生提出非常独特的观点?
答:申论考试更强调观点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而非“独特性”,考生提出的观点需符合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导向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且必须基于给定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核心问题、矛盾和诉求,过度追求“独特观点”而脱离材料或政策实际,反而可能导致失分,正确的做法是在材料基础上,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提出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见解,做到“论从史出(材料)、论从实出(现实)”。

问:申论的“申”是否仅指对材料的概括,还需要加入个人情感吗?
答:申论的“申”以“客观理性”为根本原则,虽然要求考生明确立场,但立场需是“公职立场”,即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政策法规为依据,而非个人情感或主观好恶,在概括问题、分析原因时,需基于材料事实,避免使用情绪化、口语化的表达;在提出对策时,需体现政府思维和公共责任感,确保语言规范、逻辑严谨。“申”的核心是“理性表达”,而非“情感抒发”。
相关推荐
- 11-06 初中教师资格证考哪些科目和内容?
- 11-06 优弧和普通弧有何区别?
- 11-06 督导属于哪个部门?
- 11-06 AR职位具体是做什么的?
- 11-06 简历到底有什么用?
- 11-06 无优无虑中优字何解?
- 11-06 助教的具体工作职责与核心价值是什么?
- 11-06 游戏公会究竟是什么?
- 11-06 电气助理是什么?职责与门槛有哪些?
- 11-06 工作履历指什么?包含哪些关键内容?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
确认企业是否为AAA诚信企业的具体步骤如下,可以登录信用中国官网进行查询,国家公示系统,这两个平台都可以提供相关信息查询服务。信易企服网、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网站、...
王勇 回答于11-06
-
针对您所提的问题,以下是关于南京屹丰公司的回答:氛围和团队协作方面表现良好,公司倡导开放、创新的工作氛围并注重团队合作与沟通协作精神的培养和实施;加班情况相对...
海风 回答于11-06
-
根据您所描述的问题,以下是关于南京屹丰公司的相关信息:氛围与团队协作模式方面表现良好,同事间沟通顺畅、互帮互助;加班情况不多见且合理控制工作时长和节奏的情况下...
王晨 回答于11-06
-
根据您所描述的问题,以下是关于南京屹丰公司的相关反馈:该公司氛围积极正面,团队协作模式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跨部门合作沟通顺畅高效协作能力强;加班情况不多一般工作时...
烨霖 回答于11-06
-
根据您所描述的问题,关于南京屹丰公司的情况如下:氛围与团队协作模式方面表现良好,同事间沟通顺畅、互帮互助;团队注重协作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激发,加班情况可控...
张杰 回答于11-06
-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