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锦帛究竟是何物?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1-03 00:13 0 4

锦帛是中国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特用蚕丝等天然纤维为原料,通过复杂的纺织工艺制成的精美织物,其名称中的“锦”与“帛”虽常连用,但在古代文献中各有侧重:“帛”为丝织品的总称,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帛,缯也”,指未经染色的生丝织物或素色丝织品;而“锦”则特指采用多重织法、花纹繁复多彩的提花织物,如汉代郑玄注《周礼》时所言“锦,彩色成文之帛”,强调其色彩与纹饰的华丽,从历史渊源看,锦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纺织技术的成熟,也是古代社会等级、财富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锦帛究竟是何物?

锦帛的制作工艺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以“锦”为例,其核心工艺为“提花织造”,需通过“综片”控制经线升降,用“蹑”(脚踏提综工具)配合投梭,织出预先设计的复杂图案,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龙凤虎纹绣”,经线密度达每厘米240根,纬线则根据花纹色彩变换多达数十种色纬,可见其工艺之精细,而“帛”作为基础丝织品,又细分为“素帛”(无色)、“缣”(双面细密织物)、“纨”(洁白细绢)等,不同品类对应不同用途:如《礼记》记载“士以上,帛裹布缨”,士大夫以上阶层用帛包裹布制冠缨,体现身份等级;而普通百姓则多用麻葛等粗纤维织物。

在古代社会,锦帛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象征,从政治层面看,锦帛常被用作赏赐与外交的贵重礼品,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胡锦”等西域织物,中原王朝则以“蜀锦”“齐纨”回赠,促成丝绸之路的纺织技术交流。《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各国“皆遣使献驯象、封牛、珍物,汉赐锦帛”,锦帛成为维系邦交的重要纽带,经济层面,锦帛的生产与流通推动了手工业发展,三国时期蜀地设“锦官”管理织锦业,成都因此得名“锦官城”,其织锦远销吴魏,成为蜀汉财政的重要来源,文化层面,锦帛的纹饰承载着丰富的寓意:汉代“长乐明光锦”以“长乐”“明光”为文字纹,祈求永享安宁;唐代联珠纹锦吸收波斯风格,将鸵鸟、对狮等异域图案与中国传统龙凤结合,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锦帛的原料来源也反映了古代农业与养殖技术的进步,优质蚕丝需选用特定品种的家蚕,如战国时期的“三卧一起”蚕(三眠后四眠吐丝),其丝更细长强韧,为提升丝的光泽与染色效果,古人还发明“灰炼法”用草木灰脱胶,《天工开物》记载“丝液入灰,则白如霜”,使丝织品更易着色,染料则取自天然植物与矿物,如茜草染红、蓝草染青、紫草染紫,紫”色因染色工艺复杂(需多次浸染),成为皇室专用色,所谓“满朝朱紫贵”,即以“朱紫”代指高官,其根源便在于紫色锦帛的稀缺性。

锦帛究竟是何物?

考古发现为锦帛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乘云绣”“信期绣”,以锁绣技法在绢地上绣出云气纹与燕子图案,色彩历经两千余年仍鲜艳如新;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锦”,采用红棕、金黄、深灰三色丝线,织出龙、凤、虎相互纠缠的图案,展现了战国时期提花织造的最高水平,这些文物不仅印证了文献记载,更揭示了锦帛在古代丧葬、祭祀等礼仪中的特殊用途——如马王堆汉墓用多层锦帛包裹尸体,寓意“羽化登仙”。

随着时代发展,锦帛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变,唐代以后,随着棉花种植推广,棉布逐渐普及,锦帛逐渐从日常服饰转向高端礼制与艺术领域,明清时期,南京云锦、苏州宋锦、成都蜀锦并称“三大名锦”,其工艺更加复杂,如云锦需“逐花异色”,在不同纬线间变换色彩,一幅“妆花缎”需数千乃至上万根纬线,堪称“寸锦寸金”,近现代以来,尽管化学纤维与机械织造改变了纺织业格局,但锦帛作为传统工艺的象征,仍被用于高端服饰、文物修复与文化创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

相关问答FAQs:

锦帛究竟是何物?

  1. 问:锦帛与现代的丝绸有什么区别?
    答:锦帛是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包含“帛”(素色或基础丝织品)和“锦”(提花多彩织物),而现代“丝绸”更侧重于蚕丝织品的总称,范围更广,古代锦帛以手工织造为主,纹饰多含礼仪寓意;现代丝绸则包含机器生产的各类丝织品,用途更生活化。

  2. 问:为什么古代锦帛多为贵族使用
    答:古代锦帛原料为蚕丝,养殖桑蚕、缫丝纺织耗时费力,且染色工艺复杂(如紫色需多次浸染),导致产量极低、价格昂贵,历代王朝通过“舆服制度”规定不同等级使用不同纹饰、色彩的锦帛,如明代规定“士庶不得用金绣、锦缎”,锦帛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故多为贵族垄断使用。

#锦帛是什么材质#锦帛的历史起源#锦帛的文化象征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