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架模究竟是什么?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1-05 19:30 0 3

架模是建筑施工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艺环节,它是通过搭建临时性支撑结构来形成混凝土构件所需形状和尺寸的模具系统,这一过程看似是简单的“搭框架”,实则涉及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精度控制、安全防护等多方面技术要求,直接关系到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安全及施工效率,从桥梁墩柱到建筑楼板,从地下隧道到水利工程,几乎所有混凝土结构的成型都离不开架模工艺。

架模究竟是什么?

架模的核心功能是为液态或半固态的混凝土提供成型空间,使其在凝固硬化后形成设计要求的几何形状和承载能力,在混凝土浇筑前,架模系统需要承受新混凝土的侧压力、竖向荷载、施工人员及设备的重量,以及浇筑过程中的振捣冲击力,因此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模具的表面平整度、接缝严密性等也会直接影响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例如墙面是否平整、梁柱是否垂直、结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这些都与架模工艺的精细度密切相关。

架模的施工流程通常包括模板设计、材料加工、现场组装、加固校正、涂刷脱模剂、混凝土浇筑及养护后拆除等环节,在模板设计阶段,施工人员需根据结构施工图纸进行详细计算,确定模板的材质、规格、支撑方式及间距,确保荷载传递路径合理,避免因支撑不足导致模板变形或坍塌,材料加工环节则需根据设计尺寸对模板(如木模板、钢模板、铝合金模板等)进行切割、钻孔、拼接,必要时还需制作定型模板或支撑构件,现场组装时,需严格按照放线位置进行模板安装,确保拼缝严密,避免漏浆;同时通过斜撑、立杆、横杆等组成支撑体系,对模板进行加固和校正,使其位置、标高、垂直度等符合规范要求,涂刷脱模剂是为了便于混凝土硬化后模板的拆除,同时保护模板表面,提高周转使用次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持续观察模板状态,防止发生跑模、胀模等质量问题;浇筑完成后,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方可拆除模板,拆除时需注意避免损伤混凝土结构表面,对于悬挑结构或大跨度结构,还需设置同条件养护试块,确认强度满足要求后方可拆模。

架模所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木模板、竹胶合板、钢模板、塑料模板、铝合金模板等,木模板和竹胶合板成本较低、加工方便,适用于形状复杂或异形结构的施工,但周转次数较少,损耗较大;钢模板强度高、周转次数多、尺寸精度好,常用于标准化程度高的工业建筑或桥梁工程,但重量大、施工不便;铝合金模板具有轻质、高强、精度高、周转次数多等优点,近年来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初始投入成本较高,选择模板材料时,需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施工工艺、工程成本、工期要求等因素,同时还要满足环保、防火等要求。

架模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关键,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有严格规定,例如梁、板、柱的轴线位置偏差不得超过5mm,截面尺寸偏差不得超过±8mm,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不得超过2mm,表面平整度偏差不得超过5mm等,这些偏差若超出范围,不仅会影响结构的外观质量,还可能导致构件受力不均,降低结构承载力,在模板安装过程中,需采用全站仪、水准仪、靠尺、线坠等工具进行反复校核,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模板的接缝处理尤为重要,接缝不严密会导致水泥浆流失,形成蜂窝、麻面等缺陷,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和耐久性,通常采用双面胶、海绵条等材料封堵接缝,防止漏浆。

架模究竟是什么?

架模的安全施工也不容忽视,模板支撑体系属于临时性结构,若设计不合理或搭设不规范,极易发生坍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国内曾多次发生模板支撑坍塌的重大安全事故,主要原因包括支撑基础不牢固、立杆间距过大、缺少扫地杆和水平拉杆、材料不合格等,在搭设模板支撑时,必须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执行,确保立杆底部设置垫板或垫木,立杆间距、扫地杆步距、剪刀撑设置等符合规范要求;对于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的模板支撑体系,还需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搭设过程中需由专业架子工操作,搭设完成后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架模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传统的人工架模方式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低,而近年来兴起的铝模体系、爬模体系、台模体系、早拆体系等新型架模技术,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爬模体系通过液压提升装置实现模板的自爬升,常用于高层建筑核心筒或剪力墙的施工,减少了塔吊的使用压力;早拆体系通过设置可调节支撑头,使楼板模板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前提前拆除,提高了模板周转率,缩短了工期,BIM技术的应用也为架模施工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三维建模可以提前发现模板与钢筋、预埋件之间的冲突问题,优化模板设计方案,减少现场返工。

在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动下,架模材料的环保性和循环利用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木模板消耗大量木材,不利于森林资源保护,而钢模板、铝合金模板、塑料模板等可回收材料的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些企业研发了新型复合材料模板,如玻璃钢模板、竹塑复合模板等,既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又可回收利用,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架模是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基础环节,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架模工艺正朝着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实际施工中,只有充分认识架模的重要性,严格把控材料质量、施工工艺和安全措施,才能确保混凝土结构工程达到设计要求,为建筑工程的安全使用奠定坚实基础。

架模究竟是什么?

相关问答FAQs

Q1:架模过程中如何防止模板发生漏浆?
A:防止模板漏浆需从接缝处理、加固措施和材料选择三方面入手,接缝处应采用双面胶、海绵条或密封胶条进行封堵,确保拼缝严密;对于梁柱节点、板墙交接等复杂部位,可采用定型模板或专用角模;模板加固时需确保支撑体系牢固,避免因振捣导致模板变形产生缝隙;选择质量好的模板材料,如钢模板或高密度木模板,减少模板本身的孔隙,也能有效降低漏浆风险。

Q2:模板拆除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A:模板拆除需遵循“后支先拆、先支后拆”的原则,且必须待混凝土达到足够强度,具体而言,侧模应在混凝土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除,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24-48小时内;底模及支架的拆除则需根据结构类型和跨度确定,如跨度≤8m的梁板,混凝土强度需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跨度>8m时,需达到100%,拆除过程中应避免用力过猛,防止混凝土结构表面或棱角受损;拆下的模板应及时清理、修补,涂刷脱模剂后分类堆放,以备周转使用,对于悬挑结构或重要受力部位,还需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拆模。

#架模施工流程#架模技术要点#架模材料选择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