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灌肠取什么卧位最正确有效?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1-09 11:33 0 3

灌肠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通过将液体经肛门注入直肠和结肠,以达到清洁肠道、给药或缓解便秘等目的,灌肠操作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液体的温度、流速和量有关,患者的卧位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正确的卧位能够确保药物或液体充分到达目标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症风险,根据灌肠的目的、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病变部位的不同,临床中常用的卧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每种卧位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操作要点。

灌肠取什么卧位最正确有效?

左侧卧位:结肠灌肠的首选体位

左侧卧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灌肠卧位,尤其适用于清洁灌肠、肠道造影检查前的肠道准备以及结肠疾病的治疗性灌肠,该卧位的原理基于人体结肠的解剖结构:结肠在腹腔内呈“倒3”形排列,升结肠位于腹腔右侧,横结肠从右上至左上跨越腹腔,降结肠沿左侧腹壁下行,乙状结肠则连接降结肠与直肠,左侧卧位时,重力作用有助于灌肠液顺结肠的生理走行方向流动,使液体能更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结肠,避免在直肠内积聚过快引起便意,从而提高灌肠液的保留时间和清洁效果。

操作时,患者需取左侧卧位,身体向右侧倾斜,左腿自然伸直,右腿屈曲贴近腹部,臀部尽量靠近床沿或治疗台的边缘,便于操作者插入肛管,这种姿势不仅能使结肠充分伸展,减少肠道弯曲对液体流动的阻碍,还能通过屈曲的右腿放松腹部肌肉,降低插管时的肛门括约肌张力,对于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者或肛门括约肌紧张者,可在臀部下方垫一软枕,抬高臀部10-15cm,利用重力使肛管更容易进入直肠,同时减少液体外溢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左侧卧位适用于大部分结肠灌肠,但对于肝脾肿大、腹部肿瘤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评估其耐受度,必要时调整卧位角度。

膝胸位:直肠及乙状结肠病变的适用体位

膝胸位是一种类似跪姿的卧位,患者跪于床上或治疗台上,胸部尽量贴近床面,臀部抬高,头部偏向一侧,该卧位主要用于直肠、乙状结肠部位的病变治疗,如溃疡性结肠炎局部用药、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灌肠等,膝胸位可使直肠和乙状结肠处于低位,重力作用有助于灌肠液在局部停留更长时间,增强药物与肠黏膜的接触面积,提高治疗效果,该体位还能利用重力使直肠后壁充分暴露,便于操作者观察肛门和直肠情况,对于需要直视下进行的灌肠操作(如内镜辅助灌肠)具有优势。

操作时,需注意患者的保暖和隐私保护,避免因暴露过多导致患者紧张,对于膝关节疼痛或下肢活动障碍的患者,可在膝下垫软枕缓解不适;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谨慎采用此卧位,避免因胸部受压影响呼吸,灌肠过程中,应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腹部肌肉,若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可暂停操作,调整卧位或减慢流速,膝胸位的缺点是患者可能因姿势不适难以长时间坚持,因此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灌肠液的治疗,可在液体灌入后协助患者调整为侧卧位。

灌肠取什么卧位最正确有效?

截石位:手术或检查中的辅助灌肠体位

截石位是妇科手术、直肠肛门手术及检查(如肠镜、直肠指检)中常用的体位,患者平躺于手术台或检查床上,双腿置于腿托上,臀部移至床沿,双腿分开并抬高,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该卧位不仅便于手术操作和检查,也可用于某些需要同时进行肛门手术和灌肠治疗的场景,如痔疮术后灌肠预防便秘、直肠脓肿术后局部用药等,截石位时,肛门和直肠区域完全暴露,操作者可直观地控制灌肠深度和流速,确保液体准确到达目标部位。

操作时,需注意腿托的高度和角度,避免压迫腘窝神经(腘窝神经受压可导致小腿麻木),双腿外展角度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45°),以防止髋关节脱位,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平卧位改为截石位时,动作应缓慢,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灌肠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协助患者平卧休息,截石位的优点是操作视野清晰,便于医护配合,但患者可能因暴露和姿势紧张产生心理不适,术前需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

平卧位:特殊患者的适用选择

平卧位是指患者仰卧于床面,双腿自然伸直,适用于病情危重、意识不清、肢体活动障碍或无法耐受其他卧位的患者,对于术后需绝对制动、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或昏迷的患者,平卧位可减少体位变动带来的风险,同时便于进行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监测,平卧位灌肠时,操作需格外谨慎,由于患者无法主动配合,肛管插入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灌肠液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00ml),流速应缓慢,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操作时,可将患者臀部垫高10-15cm,或在臀部下方垫治疗巾,防止液体外溢,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指导其深呼吸,放松腹部肌肉;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需注意观察其面色、呼吸及腹部情况,若出现呕吐、腹痛等反应,应立即停止灌肠,平卧位的缺点是灌肠液易在直肠内积聚,快速产生便意,导致液体提前排出,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需严格控制灌肠液的量和流速,必要时采用低压慢滴的方式。

灌肠取什么卧位最正确有效?

右侧卧位:较少使用的特殊情况

右侧卧位即患者向左侧倾斜,右腿伸直,左腿屈曲,该卧位在临床中较少使用,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考虑,如肝性脑病患者需减少氨吸收时,可通过右侧卧位使灌肠液主要流经右侧结肠,延缓液体吸收,对于升结肠病变的局部治疗,也可尝试采用右侧卧位,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但由于结肠的解剖特点,右侧卧位时液体易逆行流入盲肠,增加肠道胀气风险,操作时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腹胀不适,应及时调整卧位。

灌肠卧位选择的注意事项

  1. 个体化评估:灌肠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肛门直肠情况及治疗目的,选择最适合的卧位,老年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可采用平卧位;儿童因肠道解剖特点与成人不同,多采用左侧卧位,且插管深度需控制。
  2. 操作细节:无论何种卧位,肛管插入深度一般为7-10cm,小儿为2-5cm,插入时若遇阻力,不可强行推进,应调整方向或更换卧位,灌肠液温度应控制在39-41℃,过冷过热均可刺激肠道引起痉挛。
  3. 患者沟通:操作前向患者解释卧位的目的和配合要点,消除其紧张情绪;灌肠过程中询问患者感受,出现便意时可嘱其深呼吸或暂停操作,待便意缓解后继续。
  4. 并发症预防:灌肠后协助患者保持卧位10-15分钟,使液体充分吸收或排出,避免立即下床活动导致液体外溢,若出现腹痛、腹胀、头晕等不适,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灌肠时通常建议采用左侧卧位,而不是右侧卧位?
A1:这主要与人体结肠的解剖结构和重力作用有关,结肠在腹腔内呈“倒3”形分布,升结肠在右侧,横结肠从右向左,降结肠在左侧,左侧卧位时,灌肠液可顺结肠的自然走行方向流动,更容易到达整个结肠,避免在直肠内积聚过快引起便意,从而提高灌肠液的保留率和清洁效果,而右侧卧位时,液体易逆行流入盲肠,可能导致肠道胀气或液体分布不均,因此临床较少使用,仅在特殊情况下(如升结肠局部治疗)考虑。

Q2:灌肠过程中患者出现腹痛、便意强烈,应该如何处理?
A2:灌肠时出现腹痛、便意强烈通常是由于灌肠液流速过快、温度不当、量过多或患者紧张导致肠道痉挛,此时应立即暂停操作,关闭输液管夹子,嘱患者深呼吸、放松腹部,轻轻按摩下腹部以缓解痉挛,若症状不缓解,可协助患者调整为膝胸位或侧卧位,减轻直肠压力,待便意缓解后,再以更慢的速度继续灌肠,若腹痛剧烈或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可能是肠道损伤或液体过敏,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灌肠有效姿势#灌肠最佳体位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