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调干是什么?身份如何界定?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1-10 15:59 0 2

“调干”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人事管理制度术语,全称为“调干生”或“调干干部”,核心含义指由组织部门或单位选派,保留原工作身份、带薪脱产参加高等教育的干部或优秀职工,这一制度主要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人才需求和干部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策导向性。

调干是什么?身份如何界定?

从政策背景看,“调干”制度诞生于百废待兴的建设初期,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急需既有实践经验又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的干部,但当时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普通青年入学机会有限,为快速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中共中央决定从现有干部和产业工人中选拔骨干,通过“保送入学+带薪培养”的方式送入高校深造,这一政策既解决了干部“理论水平低”的短板,又确保了学员来源的政治可靠性和实践基础,成为当时“又红又专”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举措。

“调干”的选拔程序极为严格,需经过单位推荐、组织政审、上级审批等多重环节,被选拔者通常要求满足三个条件:政治立场坚定(多为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表现突出且培养潜力大,1950年代东北工业体系重建期间,许多来自工厂车间的技术骨干被选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学习机械、冶金等专业;地方党政机关的优秀年轻干部也被保送至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攻读政治、经济理论,学员入学后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工资由原发放单位持续支付,毕业后必须返回原系统或由组织统一分配到重点岗位,服务年限一般不少于5年。

在培养模式上,“调干生”与普通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课程设置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结合,除专业课外,还开设《政治经济学》《党史》等必修课,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教学方式上多采用“小班制”“导师制”,由资深教授结合国家建设需求设计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在1950年代为调干生开设的“计划经济研究”课程,直接对接苏联援建项目的管理需求;北京农业大学的调干生则需定期下乡调研,将农业生产问题带回课堂研究,这种“带着问题学、学成即应用”的模式,使调干生迅速成长为各领域的“顶梁柱”。

调干是什么?身份如何界定?

历史作用层面,“调干”制度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复合型”人才,据统计,仅1950-1965年间,全国高校通过调干制度培养的干部超过10万人,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科研院所负责人及大型企业高管,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回国后,便参与指导了调干生的培养工作,为国防科技领域输送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骨干力量,这一制度也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推动了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制度的完善(如1977年恢复高考、1980年代推行“双向选择”就业),“调干”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深远,当代“定向培养”“在职研究生”等教育模式,仍能看到“调干”的影子——即通过组织统筹、按需培养、学用结合的方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于经历过这一制度的老一代干部而言,“调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机遇,更是一份“组织培养、报效国家”的责任与记忆。

相关问答FAQs
Q1:“调干”与“保送生”有何区别?
A:“调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策产物,主要面向在职干部和职工,强调政治素质和实践经验,培养目标是为国家重点领域输送骨干人才,且毕业后必须服从组织分配;“保送生”则是现行教育制度中的一项招生政策,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优秀运动员、竞赛获奖者,选拔标准侧重学科特长或综合素质,学生可自主选择高校和专业,无需承担定向服务义务,二者在选拔对象、政策背景和培养机制上存在本质差异。

调干是什么?身份如何界定?

Q2:当代还有类似“调干”的人才培养模式吗?
A:虽然“调干”制度已消失,但其核心理念仍在当代人才培养中延续。“强基计划”中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本科生,通过“本硕博衔接”培养定向输送基础学科人才;部分部委与高校合作的“定向选调生”项目,从重点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也体现了“按需培养、学用结合”的特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通过“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与“调干”中“实践型人才深造”的目标有相似之处,但这些模式已市场化、规范化,不再带有强烈的计划时代色彩。

#调干身份界定标准#调干认定条件流程#调干身份认定政策依据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