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堤岸究竟指什么?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1-10 21:33 0 3

堤岸,从字面上理解,“堤”指的是沿江河、湖泊或海洋的边缘修筑的挡水建筑物,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洪水、潮水等水体泛滥,保护周边的农田、村庄、城市及基础设施的安全;“岸”则指水边的陆地,即水体与陆地相接的部分,堤岸的本质是“堤”与“岸”的结合体,它既是抵御水患的工程屏障,也是陆地与水域交界的过渡带,兼具防洪、生态、景观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功能,从更广泛的层面看,堤岸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产物,承载着防洪安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文化传承等多重意义。

堤岸究竟指什么?

堤岸的基本功能与工程属性

堤岸最核心的功能是防洪,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沿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洪水或潮水容易倒灌,修筑堤岸能有效约束水流,抬高水位,防止水体漫溢,中国的黄河下游堤岸历史悠久,自战国时期便开始系统修筑,经过历代加固,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悬河”堤防体系,保障了华北平原的安澜,长江荆江段堤岸同样如此,通过混凝土护坡、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抵御了多次洪水侵袭,堤岸还具有防潮功能,在沿海地区,海堤(一种特殊的堤岸)能抵御台风引发的风暴潮,保护沿海盐田、养殖区和城镇免受海水侵袭。

从工程结构看,堤岸通常由主体结构和护坡两部分组成,主体结构多为土石方填筑的堤身,需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护坡则采用块石、混凝土、生态材料等,防止水流或波浪冲刷堤身,现代堤岸设计越来越注重“生态化”,例如采用格宾石笼、植草砖等技术,既能增强护坡的稳定性,又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实现工程与生态的协调。

堤岸的生态价值:陆地与水域的过渡带

堤岸不仅是“挡水墙”,更是“生态廊道”,自然状态下,河流或湖泊的岸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沉水植物(如苦草、黑藻)能净化水质,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则依赖岸带的植被和缝隙生存,传统硬质堤岸(如混凝土直立墙)破坏了这种生态联系,导致水体与陆地隔绝,生物多样性下降。

近年来,“生态堤岸”或“自然堤岸”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这种堤岸设计强调“近自然”原则,通过保留原生植被、营造缓坡、构建人工湿地等方式,恢复岸带的生态功能,杭州西湖的苏堤、白堤,不仅是著名的景观工程,其缓坡植被和石砌护岸也为鱼类、两栖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德国莱茵河的部分河段通过拆除硬质堤岸,恢复河漫滩,使河流重新成为连通陆地的生态廊道,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生态堤岸不仅能改善水质、调节微气候,还能增强生态系统的韧性,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

堤岸究竟指什么?

堤岸的社会经济功能:从防御到融合

堤岸的社会经济功能体现在多个层面,它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保护着沿岸的农田、城镇和交通线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堤岸保护了富庶的鱼米之乡,珠江三角洲的堤岸则保障了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防洪安全,支撑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堤岸常常成为交通通道,沿堤修建的堤顶路既能作为防汛抢险的应急通道,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出行便利,武汉长江堤岸的堤顶路串联起多个城区,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堤岸的景观和文化价值日益凸显,许多城市将堤岸改造为滨水公园、绿道或文化带,成为市民休闲游憩、举办活动的公共空间,上海黄浦江滨江岸线通过“还江于民”的改造,从昔日的工业码头转变为集跑步、骑行、观景于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感;巴黎塞纳河左岸堤岸则因其咖啡馆、书店和历史建筑,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地标,这些案例表明,堤岸已从单一的防洪工程,转变为融合生态、景观、文化功能的“城市活力带”。

堤岸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尽管堤岸具有多重功能,但在实际建设和维护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传统堤岸设计过于强调“防洪安全”,采用硬质结构,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生物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降雨和海平面上升,对堤岸的防洪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老旧堤岸存在安全隐患,城市化过程中的侵占岸带、填湖造地等行为,也导致堤岸的自然属性退化,加剧了洪涝风险。

针对这些挑战,堤岸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生态化、韧性化、智慧化”的特点,生态化强调恢复岸带的自然结构和功能,通过“海绵城市”理念,利用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雨水,缓解城市内涝;韧性化则注重提升堤岸应对极端事件的能力,例如采用可渗透的护坡材料、设置生态缓冲区,使堤岸既能抵御洪水,又能适应水位变化;智慧化则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堤岸的渗流、位移和水质状况,实现预警和维护的智能化,荷兰的“还地于河”工程通过动态管理堤岸,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恢复了河流的自然形态,成为全球堤岸治理的典范。

堤岸究竟指什么?

堤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纽带

堤岸的意义远不止于“挡水”,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也是陆地与水域对话的桥梁,从古代的“堵疏结合”到现代的“生态优先”,堤岸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认知的深化,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堤岸将更多地承担起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社区服务的功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蜿蜒的江河堤岸,还是雄伟的海防堤坝,它们都在默默守护着沿岸的安宁与繁荣,见证着人类与自然的永恒互动。

相关问答FAQs

Q1:堤岸和护岸有什么区别?
A1:堤岸和护岸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堤岸通常指沿水边修筑的连续挡水建筑物,其主要功能是防洪、防潮,保护大片陆地免受淹没,如长江大堤、海塘等;护岸则是对河岸、湖岸或海岸的局部加固和防护,主要防止水流或波浪冲刷导致岸坡坍塌,护岸可能是堤岸的一部分(如堤岸的护坡结构),也可能是独立存在的防护工程(如河岸的石笼护岸、生态袋护岸等),堤岸是“整体防线”,护岸是“局部防护”。

Q2:生态堤岸与传统硬质堤岸相比有哪些优势?
A2:生态堤岸与传统硬质堤岸相比,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效益,生态堤岸通过保留植被、构建缓坡等方式,恢复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提升生物多样性,同时利用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净化水质;二是社会效益,生态堤岸更注重景观设计和公众参与,常与滨水公园、绿道等结合,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性;三是经济性,虽然生态堤岸的初期建设成本可能较高,但由于其维护成本较低,且能减少因生态破坏带来的环境治理费用,长期来看更具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堤岸的“柔性”结构能更好地适应水位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强了系统的韧性。

#堤岸的定义与作用#堤岸的结构类型#堤岸的维护与防护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