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热原究竟是什么?为何必须去除?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1-12 03:56 0 3

热原是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总称,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及某些细胞碎片或大分子复合物,在医学、制药、生物制品等领域,热原污染是影响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发热、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对热原的控制和检测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热原究竟是什么?为何必须去除?

从化学成分来看,热原的组成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脂多糖(LPS),常见于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脂多糖由O-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其中脂质A是热原活性的主要成分,负责与机体免疫细胞表面的 Toll样受体(TLR4)结合,激活炎症信号通路,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从而引发发热反应,除了脂多糖,革兰氏阳性菌的磷壁酸、真菌的葡聚糖、某些病毒的衣壳蛋白以及细胞核酸等也具有一定的热原活性,但通常脂多糖的热原性最强、最难去除。

热原的来源多样,在生产环境中,主要污染途径包括原材料(如培养基、提取用动植物组织)、生产设备(管道、容器、过滤器)、操作人员(体表、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水系统(尤其是注射用水),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繁殖并释放热原,例如注射用水系统若灭菌不彻底,细菌内毒素会持续积累;或设备清洗不彻底,残留的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滋生环境,某些药物本身也可能含有热原前体物质,若生产工艺未能有效去除,最终会导致产品热原超标。

热原的理化特性决定了其难以被常规方法清除,它耐热性强,通常需121℃加热30分钟以上才能被破坏,而某些脂多糖在180℃干热条件下仍能保持活性;不具挥发性,因此不能通过蒸馏法完全去除(但蒸馏过程中因热原不挥发,会留在残液中,故注射用水可通过蒸馏制备);溶于水,且不能通过普通滤膜过滤(需使用孔径更小的0.22μm或0.45μm的滤膜,但部分小分子热原则可能穿透);热原还具有滤过性、吸附性和可被强酸、强碱或氧化剂破坏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热原控制需要综合多种手段,而非单一方法。

热原究竟是什么?为何必须去除?

在医药领域,热原污染的危害尤为突出,当含有热原的注射剂进入人体后,会迅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导致发热反应,患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等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各国药典都对注射剂的热原限度有严格规定,如《中国药典》要静脉注射剂需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限度一般为每1kg体重不超过5EU(内毒素单位)。

为避免热原污染,生产中需采取多环节控制措施,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和检测,确保不含或仅含极微量热原;生产设备、管道、容器等需采用耐高温材料,并通过高温蒸汽灭菌(如121℃、30分钟)或干热灭菌破坏残留热原;注射用水等关键溶剂应采用多效蒸馏或反渗透等技术制备,并定期检测细菌内毒素含量;生产环境需保持洁净,控制微生物数量,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还可采用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树脂、超滤等技术去除产品中的热原,最终产品需通过热原检查(如家兔热原试验或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合格后方可放行。

相关问答FAQs:

热原究竟是什么?为何必须去除?

  1. 问:热原和细菌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普通杀菌方法不能完全去除热原?
    答: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细菌内毒素)或死亡菌体裂解释放的物质,而非完整的微生物细胞,普通杀菌方法(如低温灭菌、消毒剂)主要杀灭活菌,但无法破坏热原的化学结构——例如脂多糖的脂质A核心耐热性强,需121℃以上高温长时间处理才能破坏;而消毒剂(如乙醇、碘伏)仅能杀灭微生物,对已释放的热原无效,去除热原需针对其理化特性,采用高温、强酸碱、吸附或特殊过滤等方法。

  2. 问:为什么注射剂必须严格控制热原,而口服药相对宽松?
    答:注射剂直接进入血液,血液循环系统缺乏完整的防御屏障,热原进入后可迅速与全身免疫细胞接触,引发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严重时危及生命,而口服药需经过胃肠道消化液、消化道黏膜屏障以及肝脏的首过效应,大部分热原会被破坏或阻挡,难以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口服药的热原控制要求相对较低,但仍需控制微生物限度以防感染。

#热原去除方法#热原检测原理#热原污染危害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