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格”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大学》,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来达到认知的极致,进而实现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统一,这一概念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在现代社会中也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体现了人类对知识、实践与价值关系的持续探索。

从词源学角度看,“物格”由“物”和“格”两个汉字构成。“物”最初指具体的事物、现象,后引申为宇宙间的一切存在,包括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内心的思想情感。“格”的本义是“木长貌”,后引申为“至”“达”的意思,如《尚书》中“格于皇天”意为“达于上天”;在宋明理学中,“格”又被解释为“穷究”,即深入研究、探究到底。“物格”的字面意义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直至通达其本质”。
在《大学》中,“物格”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构成了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大学》原文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物格”被视为获取真知的必要前提,即通过对事物(包括自然、社会、伦理等各方面的对象)的深入观察、分析和思考,把握其内在规律,从而获得“致知”——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通过实践和理性思考获得的智慧,它能够引导个体达到“诚意”“正心”的道德境界,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学者对“物格”的解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汉代郑玄注《大学》时,将“格物”解释为“来物”,即接触事物;唐代孔颖达进一步阐释为“量度物之精理”,强调对事物原理的度量与探究,到了宋代,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将“格物”提升到“即物穷理”的高度,认为“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主张通过研究具体事物的规律来领悟宇宙的根本法则(“天理”),朱熹甚至提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式研究方法,强调积累与贯通,明代王阳明则反对朱熹的“向外求理”,提出“心即理”,认为“格物”的“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即纠正内心的私欲,使心恢复本然的良知,此时的“物”更多指向内心的念头与行为,尽管不同学者对“格物”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共同点在于:都强调通过某种形式的认知与实践活动,实现对真理(或天理、良知)的把握,并以此为起点展开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
“物格”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它推动了自然科学(如天文、历法、医学)的发展,因为这些领域本质上是对“物”之“理”的探究;它也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强调“知行合一”,即认知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在现代社会,“物格”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对应着科学研究的本质——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建模等方式“格”自然之“物”,探究物质世界的规律,从而推动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物理学研究基本粒子,化学研究分子结构,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都是“物格”在现代科学领域的体现。“物格”也启示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仍需要保持“格物”的精神:不盲从、不浮躁,以理性态度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无论是个人职业规划、社会治理,还是国际关系,都需要通过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格物”),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致知”“治国”)。

“物格”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启示,现代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物格”强调的“即物穷理”“知行合一”,恰恰提醒教育者:教育的核心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知道”,即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实践、实验、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格物”的过程,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对“物格”的理解也需要避免片面化,古代儒家将“格物”最终指向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伦理中心主义倾向;而现代科学则强调价值中立,通过客观方法探究自然规律,但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因为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福祉,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关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物格”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实践,都需要将“求真”与“求善”相结合,在探究事物规律的同时,不忘追问“为何而求”,从而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物格”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更是一种认知世界、实现自我超越的方法论,它从探究事物本质出发,通过“致知”“诚意”“正心”等环节,连接起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传承“格物”精神,以理性、务实的态度面对挑战,在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关问答FAQs

-
问:“物格”与“格物”有什么区别?
答:在《大学》的“八条目”中,“格物”与“物格”常被并列提及,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格物”更强调“动词性”,即“探究事物”这一动作或过程,是认知活动的起点;而“物格”则更侧重“结果性”,即“事物之理被通达”的状态,表示通过探究已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可以说,“格物”是方法,“物格”是成果,二者构成“实践—认知”的完整闭环,在现代语境中,“格物”更常被用来指代科学探究的精神,而“物格”则可理解为探究所达到的深度或境界。 -
问:现代社会还需要“格物”精神吗?
答:非常需要,在信息碎片化、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格物”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它倡导的深入探究、理性思考、知行合一,正是应对复杂世界的重要能力,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观点,我们需要“格物”——通过查证证据、分析逻辑,而非盲从;在科技创新中,科学家需要“格物”——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推导,而非空想;在社会治理中,决策者需要“格物”——通过调研数据、把握规律,而非拍脑袋,可以说,“格物”精神是现代社会理性决策、创新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
- 上一篇:安全工程专业到底学什么?
- 下一篇:选调生是公务员编制还是事业编制?
相关推荐
- 11-12 离职理由如何回答更得体?
- 11-12 会议销售到底是什么?
- 11-12 圣明一词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 11-12 未来职业方向迷茫,究竟该往何处走?
- 11-12 博物馆是事业单位还是其他单位?
- 11-12 证券从业考试何时举行?
- 11-12 会考补考时间何时安排?
- 11-12 运营员的核心工作职责具体包括哪些?
- 11-12 干什么强什么是刻意练习还是天赋使然?
- 11-12 会计学到底学什么?核心内容有哪些?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
根据您所关心的内容,以下是关于深圳佳兆业物业的详细回答:工作氛围方面呈现积极向上态势,团队协作紧密且沟通顺畅;晋升体系对新员工友好开放透明化程度高有利于长期发展...
雨伞 回答于11-12
-
针对您所关心的问题,以下是从互联网获取的非广告性质的在职或前员工真实反馈:回复内容如下:【清远佳的美公司情况】以下是仿照BOSS直聘回答方式为您详细解答,...
风逸 回答于11-12
-
在BOSS直聘上查看企业的公示信息,您可以进入企业主页后找到公司介绍或类似名称的板块,在该板块中通常会有工商注册信息的链接或者相关描述以及经营状态的展示等基本信...
红尘醉人夜 回答于11-12
-
在BOSS直聘上查看企业的公示信息,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首先进入企业主页,在企业名称下方找到并点击工商认证或类似标识的按钮;页面跳转至详细的企业资质展示页后...
飞鸟游 回答于11-12
-
在BOSS直聘上查看企业的公示信息,可进入企业主页的公司介绍或相关标签页查找,这里会展示工商注册基本信息、经营状况等内容;若需更详尽的信息如经营异常状态等行政处...
王洁 回答于11-12
-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