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洋地黄类药物是什么?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09-20 12:28 0 5

洋地黄类药物是一类历史悠久的强心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某些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这类药物从植物中提取,如紫花洋地黄、毛花洋地黄等,其核心成分为地高辛、洋地黄毒苷等,通过特异性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发挥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从而改善心脏功能,由于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临床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及监测指标,以避免中毒风险。

洋地黄类药物是什么?

作用机制与药理特性

洋地黄类药物的核心作用靶点是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又称“钠钾泵”),该酶负责维持细胞内高钾、低钠的离子环境,是心肌细胞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基础,洋地黄类药物与该酶的α亚基结合后,抑制其活性,导致细胞内钠离子(Na+)浓度升高,进而通过钠钙交换体(NCX)将细胞内钙离子(Ca2+)排出减少,使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增加,Ca2+是心肌收缩的关键离子,其浓度升高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即产生“正性肌力作用”,洋地黄类药物还能增强迷走神经张力,抑制房室结传导,减慢心室率,即“负性频率作用”,这对心房颤动患者尤为重要,可控制心室率过快导致的心肌耗氧量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洋地黄类药物的正性肌力作用与β受体激动剂等不同,它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反而通过改善心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间接减少心肌耗氧量,这一特点使其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引发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因此需权衡利弊。

临床应用与适应证

洋地黄类药物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1. 慢性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心室率快的心房颤动患者,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需与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联合使用,且不作为一线药物。
  2. 心律失常:主要用于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的控制,尤其当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效果不佳或存在禁忌时;也可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复。
  3. 心脏瓣膜病与心肌病:在合并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时,可辅助改善心功能。

其禁忌证包括:洋地黄中毒、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严重心动过缓(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高钙)会增加中毒风险,需积极纠正。

药代动力学与用法用量

洋地黄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了其临床用药的精准性,以最常用的地高辛为例,其口服吸收率约60%-80%,生物利用度受剂型、胃肠道功能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约25%,分布容积大,主要分布于心肌、骨骼肌等组织;半衰期约36小时,肾功能不全者延长;主要经肾脏排泄(约70%-80%),故肾功能减退者需减量,常用剂量为:负荷量0.125-0.25 mg/d,维持量0.125-0.25 mg/d,具体需根据年龄、体重、肾功能、合并用药调整。

洋地黄类药物是什么?

洋地黄毒苷因半衰期较长(约7天),适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但目前已较少使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血药浓度,地高辛治疗窗窄,有效血药浓度为0.5-0.9 ng/mL,超过2.0 ng/mL提示中毒风险。

不良反应与中毒处理

洋地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与剂量过大、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相关,可分为心脏毒性及心脏外毒性两类。

  1. 心脏毒性: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也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中毒机制与细胞内钙超载、延迟后除极(DAD)及触发活动有关。
  2. 心脏外毒性
    •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多出现在中毒早期,是停药的重要指征。
    •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乏力、失眠、视物模糊(黄视、绿视)、复视等,视物模糊具有特异性。
    • 其他:女性乳房发育、男性乳房增生(长期使用)。

中毒处理:立即停药,评估病情,轻度中毒仅停药即可;严重心律失常需对症治疗,如室性早搏用利多卡因,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用阿托品或临时起搏器;电解质紊乱者纠正低钾、低镁(补钾需在无房室传导阻滞时进行);地高辛特异性抗体片段(Fab)可用于严重中毒,能迅速结合游离地高辛,促进其排泄。

药物相互作用与注意事项

洋地黄类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易受其他药物影响,需警惕相互作用:

  • 增加毒性:奎尼丁、维拉帕米、胺碘酮、地尔硫䓬等可提高地高辛血药浓度;排钾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导致低钾,增加中毒风险;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可改变肠道菌群,减少地高辛分解。
  • 降低疗效:考来烯胺、抗酸药(如铝碳酸镁)减少地高辛吸收;苯妥英钠、利福平诱导肝药酶,加速地高辛代谢。

用药期间需注意:避免与钙剂合用(尤其静脉注射);监测电解质、肾功能、心电图;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恶化)。

洋地黄类药物是什么?

相关问答FAQs

Q1:洋地黄类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时,如何联用?
A1:洋地黄类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是HFrEF治疗的常见方案,尤其适用于症状控制不佳、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改善长期预后,而洋地黄类药物可快速改善症状、控制心室率,联用时需注意:β受体阻滞剂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避免与洋地黄类药物同时加量,以防抑制心肌收缩力或加重传导阻滞;监测心功能、心率及心电图,若出现严重心动过缓(<50次/分)、低血压或心力衰竭恶化,需调整剂量,地高辛血药浓度可因β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而轻度升高,需定期监测。

Q2:长期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中毒?
A2:长期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若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中毒:

  • 胃肠道反应:不明原因的厌食、恶心、呕吐,尤其是用药后新出现的或加重的症状。
  • 神经系统症状:视物模糊(黄视、绿视)、复视、头痛、头晕、乏力、失眠或精神异常。
  • 心脏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加重,或新发心律失常(如心悸、心跳不规则、晕厥)。
  • 其他:严重心动过缓(<50次/分)、晕厥、抽搐。
    一旦怀疑中毒,应立即停药,检测地高辛血药浓度、电解质(尤其是血钾、血镁)、心电图,并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延误治疗。

#洋地黄类药物作用机制#洋地黄类药物副作用#洋地黄类药物临床应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