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事业编制何时全面取消?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0-10 09:56 0 3

什么时候取消事业编制”这一问题,实际上并非一个简单的“取消”时间表,而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中“分类推进、逐步调整”的系统性过程,这一改革的核心并非彻底消灭事业编制,而是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对编制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重构,使其更适应新时代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改革进程来看,这一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试点和分层推进,目前仍在持续深化中。

事业编制何时全面取消?

改革的背景与目标:为何要调整事业编制制度?

事业编制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最初是为了保障公共服务领域的稳定供给,由政府财政全额保障人员经费和运营成本,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事业编制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单位“政事不分”,行政化色彩浓厚,缺乏活力;编制内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固化机制,导致效率低下;不同事业单位之间的编制资源分配不均,部分领域冗员严重,而基层和关键领域却人才短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也加重了财政负担。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明确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即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经营类”三类,并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经营类事业单位原则上转制为企业,推向市场;行政类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并入行政机构;而占比最大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如教育、医疗、科研、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单位),则要强化公益属性,创新编制管理方式,这便是“取消事业编制”讨论的主要背景。

分类推进中的“取消”与“保留”:并非“一刀切”

在改革实践中,“取消事业编制”并非针对所有事业单位,而是针对特定类型和特定领域,具体来看:

  1. 经营类事业单位:全面取消编制
    对于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如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工程建设等,改革方向是转制为企业,取消其事业编制,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推向市场,这类单位的改革早在2011年前后就已启动,目前大部分已完成转制,彻底别了“事业编制”身份,各地政府所属的工程建设中心、设计院等,已逐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员工不再享受事业编制的待遇和保障。

  2. 行政类事业单位:逐步收回或整合
    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执法监督、监管机构等),改革方向是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直接转为行政机构,人员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这类单位虽然名义上“取消”了事业编制,但实际是“变身”为公务员编制,并非简单的人员分流,市场监管、环保等领域的一些事业单位,已逐步整合到行政体系中,人员通过考试等方式转为公务员。

    事业编制何时全面取消?

  3. 公益类事业单位:核心保留,优化编制管理
    这是改革中最复杂、最核心的部分,公益类事业单位又细分为“公益一类”(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公共卫生等,基本由财政保障)、“公益二类”(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文化场馆等,财政给予部分支持,可通过服务收费补充)和“公益三类”(公益属性较弱,可市场化运作的部分),对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编制不仅不会取消,反而会加强保障,确保基础公共服务的稳定供给;对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则探索“备案制”管理,即不再确定具体编制数,而是根据公益任务和财政情况核定人员总量,人员实行“同岗同酬”,但不再纳入传统的事业编制管理,这种模式在高校、公立医院等领域已试点多年,2019年起,国家在部分高校和公立医院推行“员额制”或“备案制”,取消了编制与人员的终身绑定,改为合同制管理,但保留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和财政支持。

当前进展与未来方向:从“试点”到“深化”

从时间节点来看,2011年《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前完成分类改革”,目前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即完成了事业单位的分类(行政类、公益类、经营类)和初步的改革框架搭建,编制管理的深层次改革仍在持续推进。

  • 高校和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代表,高校和公立医院的“去编制化”改革是焦点,全国已有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实行了“备案制”,高校也逐步推行“员额制”,这意味着新进人员不再占用传统事业编制,但编制内的“老人”仍保留原有身份和待遇,这种“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过渡模式,既减少了改革阻力,也逐步推动用人机制的灵活化。

  • 基层事业单位改革:对于乡镇卫生院、中小学等基层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不仅不会取消,反而会通过“县管乡用”“专项招聘”等方式加强保障,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近年来国家推行的“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就是通过统筹编制资源,优化教师配置,而非取消编制。

  • 创新编制管理方式:事业编制管理的趋势是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即淡化“编制”这一身份标签,强化岗位的公益属性和绩效考核,部分地区试点“公益事业编制池”,将分散在不同单位的编制资源集中管理,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配,提高使用效率。

    事业编制何时全面取消?

没有“全面取消”的时间表,只有“分类优化”的路线图

“什么时候取消事业编制”这一问题,答案并非一个具体的年份,而是一个动态的、分类推进的过程,经营类事业单位已基本完成“取消编制”的转制,行政类事业单位逐步整合为行政编制,而公益类事业单位则根据类型不同,或保留编制加强保障,或探索“备案制”“员额制”等新型管理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化,事业编制将逐渐从“终身身份”转变为“公益岗位的资源配置工具”,其核心目标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既保障公益属性,又激发单位活力,公众无需对“取消编制”感到恐慌,而应关注改革背后的逻辑:即通过科学分类和精细化管理,让公共服务体系更加高效、公平、可持续。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编制改革后,教师和医生会失去“铁饭碗”吗?
A:事业编制改革对教师和医生的影响因地区和单位类型而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公益一类),编制仍会保留,且国家通过“县管校聘”“编制周转池”等方式加强保障;对于高校教师和公立医院医生(公益二类),部分地区已推行“备案制”或“员额制”,新进人员不再纳入传统事业编制,实行合同制管理,但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与编制内人员基本持平,只是“身份”发生变化,总体而言,“铁饭碗”的内涵正在从“终身编制”转向“职业稳定+绩效考核”,只要岗位胜任、公益服务质量达标,职业稳定性仍有保障。

Q2:事业编制改革后,养老金待遇会降低吗?
A:不会,根据国家规定,事业单位改革后,无论是保留编制的“老人”,还是实行合同制的“新人”,均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仍按原待遇发放养老金;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养老金由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同时单位缴纳职业年金,退休后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总体水平与改革前基本相当,甚至可能因职业年金的补充而略有提高,对于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人员,政府会给予过渡期政策,确保待遇平稳衔接。

#事业编制改革最新动态#事业编制取消影响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