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二十四史之外的正史是何书?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0-24 21:14 0 2

在中国史学传统中,“二十四史”是由官方主持修撰的纪传体史书总称,涵盖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断代史,记录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末的历史,并非所有重要的历史典籍都归属于“二十四史”体系,其中一些因体例、性质或历史原因未被纳入,以下具体分析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典籍类型及代表性作品。

二十四史之外的正史是何书?

编年体史书不属于“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以纪传体为核心,以本纪、列传、志、表为主要结构,而编年体史书按时间顺序编排史事,代表作为《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编,是一部涵盖战国至五代历史的编年体通史,虽与二十四史同为“正史”范畴,但因体例差异未被列入其中,清代官修的《续资治通鉴》及《资治通鉴后编》等延续编年体传统的史书,同样不属于二十四史。

纪事本末体史书独立于二十四史体系之外,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每事一篇自为起讫,代表作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将《资治通鉴》的内容按事件重新分类,开创了这一体裁,后世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沿袭此体,但均未被纳入二十四史,这类史书虽具重要史料价值,但因体例创新未被传统“正史”体系收录。

第三,别史与杂史类典籍不属于二十四史,别史指非官方修撰但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史书,如《国语》《战国策》;杂史则指体裁不一、内容庞杂的史籍,如《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这些作品或为断代史补遗,或为地方史志,或为私人著述,因未达到“正史”的官方标准和规范,未被列入二十四史。《国语》以记言为主,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事迹,虽与《左传》并称“春秋外传”,但因非纪传体且非官修,未被纳入正史序列。

第四,野史与笔记类文献不属于二十四史,野史多由私人撰写,记录民间传闻或未被官方采纳的历史细节,如《世说新语》《东京梦华录》等;笔记则以随笔形式记录见闻,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这类作品虽能补充正史之缺,但因缺乏官方背景和严谨体例,被视为“稗官野史”,不属于二十四史范畴。《世说新语》记载魏晋名士言行,文学价值远高于史学价值,未被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之外的正史是何书?

第五,少数民族文字史书未被纳入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主要为汉文文献,而部分少数民族政权修撰了本民族文字的史书,如蒙古文的《蒙古秘史》、藏文的《红史》《青史》等,这些典籍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但因语言、文化及历史原因,未被纳入传统汉文正史体系,直到近代,随着民族史学研究的深入,其价值才逐渐被重视。

地方志与谱牒类文献也不属于二十四史,地方志如《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记载地方地理、民俗、人物等;谱牒则是家族世系记录,如《朱氏家谱》《孔氏家谱》,这类文献虽具史料价值,但因侧重地域或家族,而非全国性通史或断代史,未被列入二十四史。

近现代修撰的史书,如《清史稿》《新元史》等,虽在体例上延续二十四史传统,但因历史原因未被正式纳入。《清史稿》由民国初年清史馆修撰,因内容未定稿且存在政治立场问题,未被列为正史;《新元史》由柯劭忞撰成,虽获民国政府表彰,但因非官方修撰,仍不属于二十四史。

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典籍包括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史书,别史、杂史、野史、笔记文献,少数民族文字史书,地方志、谱牒类文献,以及部分近现代史书,这些典籍从不同角度补充了历史研究的维度,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的丰富体系。

二十四史之外的正史是何书?

FAQs

  1. 问:《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属于二十四史?
    答:《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线索编排史事,而二十四史统一采用纪传体(本纪、列传、志、表),体例差异是主要原因,二十四史均为断代史(除《史记》为通史),而《资治通鉴》涵盖多个朝代,故未被纳入。

  2. 问:《清史稿》未被列为正史的原因是什么?
    答:《清史稿》由民国北洋政府设立的清史馆修撰,成书于1928年,但因内容仓促,存在史实错误、观点矛盾等问题,且未经过官方审定,未被中华民国政府及后世正式列为“正史”,因此不属于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之外的史书#正史之外的史学著作#非二十四史的正史典籍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