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是指在国民教育系列学校(包括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之外,由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中小学生(含学龄前儿童)举办的,旨在提高学生学科成绩、培养兴趣特长、提升综合素质或提供升学辅导等服务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这类机构通常以课外辅导、兴趣培养、能力提升为主要形式,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弥补学校教育不足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因过度逐利、超前培训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成为教育治理的重点领域。

从属性和定位来看,校外培训机构具有“非学历”“补充性”“市场化”等特征,它不属于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不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其服务内容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而非替代,学校语文课堂侧重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培养,校外语文培训机构可能针对作文提升、文言文专项突破等提供补充训练;学校音乐课程普及基础乐理,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则可能提供钢琴、舞蹈等专业技能培训,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有额外学习需求的中小学生,包括希望巩固学科知识的学生、有特长发展意愿的学生,以及需要应对升学考试的学生,校外培训机构多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自主设置课程、制定收费标准、招聘教师,通过招生宣传、品牌建设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也决定了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属性(尽管也有部分非营利性机构,但占比极小)。 来看,校外培训机构主要分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两大类,学科类培训主要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校核心学科展开,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应试能力,如小学奥数辅导、初中英语语法专项训练、高中数理化冲刺班等,这类培训曾是校外培训市场的绝对主体,也是引发“内卷”和“教育焦虑”的主要领域,非学科类培训则涵盖艺术(音乐、美术、舞蹈等)、体育(篮球、游泳、武术等)、科技(编程、机器人、航模等)、人文素养(演讲与口才、国学启蒙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对学科类培训的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迅速扩张,成为新的增长点,还有一些针对特定需求的培训,如幼小衔接班、研学旅行营地、出国留学语言培训等,这些培训往往兼具学科和非学科内容,服务目标更加多元。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校外培训行业的兴起与教育竞争加剧、家长教育焦虑深化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部分学生开始通过校外辅导弥补学校学习的不足,培训机构以“小作坊”形式零星出现,2010年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校外培训行业进入快速扩张期,资本大量涌入,连锁化、品牌化机构涌现,市场规模从数百亿元增长至数千亿元,快速发展也伴生出诸多问题:部分机构虚假宣传、夸大培训效果,诱导家长盲目报班;收费过高、预收费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卷款跑路”现象;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师资良莠不齐,无证上岗、违规聘用在职教师等问题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家庭经济负担,更助推了教育焦虑,与“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负担,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标严重背离。
针对上述问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规范治理,政策核心措施包括:严格审批登记,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停止新审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聘用在职中小学教师,严禁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加强资金监管,推行“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制度,防止机构卷款跑路;限制广告宣传,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等线上线下空间均不得刊登、播校外培训广告,政策明确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学科类培训转为线上或非学科类培训,大量学科类机构关停或转型,非学科类培训则纳入相关部门监管(体育、文旅、科技等部门分别负责对应领域),行业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

“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培训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家长的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学生的课余时间回归家庭、学校和社区;非学科类培训在规范中发展,成为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重要途径,但也面临师资短缺、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随着政策对学科类培训的严格限制,部分“地下培训”“隐形变异培训”开始出现,如以“家政服务”“研学旅行”名义违规开展学科培训,或通过“一对一”“高端家政”等逃避监管,这给行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体而言,校外培训机构是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存在本身反映了社会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但在发展过程中因资本逐利、监管缺失等问题偏离了教育本质。“双减”政策的本质不是要消灭校外培训,而是要规范其发展,使其回归“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这一定位,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校外培训机构有望在规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
相关问答FAQs

问:校外培训机构和学校教育有什么区别?
答:校外培训机构与学校教育在属性、目标、内容和管理方式上存在显著区别,属性上,学校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具有公益性和强制性,由国家财政保障,面向所有适龄儿童;校外培训机构则是市场化补充,具有营利性(极少数非营利性除外),自愿参与,资金来源于个人或社会资本,目标上,学校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和基础素养培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校外培训机构多针对特定需求,如学科提分、兴趣特长或升学辅导,目标更聚焦、功利性更强,内容上,学校教育严格按照国家课程大纲开展,注重系统性和连贯性;校外培训机构课程灵活多样,可能存在超纲、超前教学等问题(“双减”后已严格禁止),管理上,学校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教师需持证上岗;校外培训机构需行政审批,但监管长期存在漏洞,“双减”后通过强化审批、资金监管、行为规范等措施加强治理。
问:“双减”后,家长应该如何选择校外培训机构?
答:“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应更加理性,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核实机构资质,选择在教育部门或相关部门(如文旅、体育、科技部门)审批登记、持有《办学许可证》的正规机构,避免选择无证机构或“地下培训”;二是明确培训类型,学科类培训(语文、数学、英语等)已禁止在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开展,若确有需求,应选择符合规定的时间(如平日晚上)和线上机构,且需确认机构为非营利性;非学科类培训(艺术、体育、科技等)应选择与培训内容对应的监管部门审批的机构,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三是关注师资和课程,要求机构公示教师资质(避免在职教师),查看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拒绝“超前超纲”培训,四是警惕收费陷阱,一次性缴纳时间跨度不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要求机构签订正规合同,并索要发票,通过“银行托管”等渠道保障资金安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培训,避免盲目跟风,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更多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
#校外培训机构定义与分类#校外培训机构作用与影响#校外培训机构现状与趋势
- 上一篇:城乡居保是什么?为何要参保?
- 下一篇:天河区社区招聘何时开始?
相关推荐
- 11-08 会计证考试科目有哪些?
- 11-08 物业管家具体负责哪些日常工作?
- 11-08 录单员具体做什么?工作内容有哪些?
- 11-08 工行支付密码是什么?怎么设置或找回?
- 11-08 通信工程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
- 11-08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有哪些?
- 11-08 工作单位名称是什么?
- 11-08 FICC究竟是什么?
- 11-08 车工具体有哪些工具与技能?
- 11-08 义诊究竟是什么?免费看病吗?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
重庆善和医药发展稳定,在行业内享有良好口碑,核心业务涵盖药品研发、生产与市场营销等版块,公司拥有规模庞大的团队,包括各类专业研发人员、市场销售人员及行政支...
星空舞 回答于11-08
-
关于重庆善和医药的发展稳定性,该公司拥有良好的行业口碑和发展前景,核心业务板块包括药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领域;团队规模庞大且人员构成合理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为主力...
雨点 回答于11-08
-
根据您所提到的关于龙华大浪永丰厂的问题,该工厂工作环境整洁有序,车间定期清洁无异味;加班情况根据生产需求而定有时会存在必要性的安排加班费合理计算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蓝眼 回答于11-08
-
针对您提到的关于龙华大浪永丰厂的问题,以下是详细的回答:工作环境方面良好,车间整洁有序、无异味问题;加班情况因生产需求而定但整体可控范围内接受程度不高,至...
李静 回答于11-08
-
针对您提到的关于龙华大浪永丰厂的问题,以下是详细回答:车间环境整洁有序、无异味,加班情况视生产需求而定;休息时间通常为双休制或单休日轮换安排休息制度保障员工权...
幻影 回答于11-08
-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