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何时必须洗手?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1-02 04:49 0 4

洗手的指征是指需要执行手卫生行为的特定时机或场景,其核心目的是清除手部暂居菌和部分常居菌,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感染发生,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疾控机构均明确提出了洗手的关键指征,这些指征覆盖了日常生活、医疗工作、特殊环境等多个场景,科学遵循这些指征对保护个人及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何时必须洗手?

在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洗手指征包括“接触可能污染物品后”和“进行清洁操作前”,外出回家后,手部可能接触了门把手、电梯按钮、公共交通设施等高频接触表面,这些区域易附着环境中的病原体,此时洗手可有效避免将病原体带入家中;饭前便后是必须洗手的场景,进食前洗手可防止病从口入,如接触生食后未洗手直接拿取熟食,可能导致交叉感染;便后洗手则能清除粪便中可能存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病毒(如诺如病毒)或寄生虫卵,预防肠道传染病,咳嗽、打喷嚏或擤鼻涕后,手部可能沾染呼吸道分泌物(含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此时洗手可减少自身接触传播风险;接触动物、宠物或动物粪便后,动物皮毛、分泌物中可能携带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如布鲁氏菌、弓形虫),洗手是重要的防护措施;处理垃圾后,垃圾中易滋生细菌、霉菌,且可能含有尖锐物品划伤皮肤导致感染,洗手必不可少。

在医疗及特殊工作场景中,洗手指征更为严格,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需洗手,无论是否进行有创操作,均需避免将手部病原体传给患者;“进行无菌操作前”(如注射、换药、导尿等)必须洗手并配合手消毒,确保无菌屏障不被破坏;“接触患者体液后”(如血液、伤口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等),体液是病原体传播的高危介质,彻底洗手可防止病原体扩散;“接触患者后”,即使未直接接触体液,患者皮肤、衣物也可能携带病原体,洗手是保护后续患者和自身的关键;“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如床栏、呼叫器、医疗设备等,这些区域易被患者污染,属于交叉感染的潜在源头,在处理药物或配餐前,手部清洁可防止药物污染或食源性传播;戴手套前、脱手套后也需洗手,手套不能替代洗手,且脱手套可能将手部污染物暴露。

特殊情况下,如接触传染病患者(如流感、手足口病、新冠肺炎患者)前后,需强化洗手流程,必要时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在自然灾害或疫情等应急环境中,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洪水、垃圾)后,必须彻底清洁双手;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化疗患者、新生儿、老年人)周围的人员,更应严格执行洗手,保护易感人群。

何时必须洗手?

洗手的指征围绕“阻断病原体传播”这一核心,涵盖从日常起居到专业医疗的各类场景,判断是否需要洗手,可遵循“可疑即洗”的原则——当手部可能接触污染物、或可能将病原体传给他人/自身时,及时洗手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手段。

FAQs
Q1:用免洗洗手液能完全替代流水洗手吗?
A1:不能完全替代,免洗洗手液(含酒精≥60%)在无流水条件下可作为临时替代,适用于手部无明显可见污染物时,若手部有可见污渍(如泥土、血液、油脂)、接触烈性病原体(如诺如病毒、艰难梭菌)或婴幼儿进食前,建议使用流动清水+肥皂/洗手液彻底洗手,因流水能物理冲走污染物,免洗洗手液仅能杀灭病原体,无法去除顽固污渍。

Q2:洗手时需要揉搓多久才算有效?
A2:揉搓时间建议不少于20秒,具体步骤包括:湿润双手后取足量洗手液,揉搓掌心至起泡;然后按“七步洗手法”操作——掌心相对揉搓、手心揉搓手背、指缝交叉揉搓、弯曲手指指背旋转揉搓、拇指旋转揉搓、指尖在掌心揉搓、手腕揉搓,每个步骤至少重复5次;最后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用一次性纸巾擦干,若时间不足,可能无法彻底清除病原体,影响洗手效果。

何时必须洗手?

#何时必须洗手#洗手的关键时刻#必须洗手的场景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