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客观事物究竟是什么?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1-10 06:52 0 2

客观事物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感觉和经验之外,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对象、现象及其属性的总和,它是哲学认识论和科学研究中一个基础性概念,涉及对“实在”本质的探讨,也是人类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理解客观事物的内涵,需要从其基本特征、与主观事物的区别、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实践意义等多个维度展开。

客观事物究竟是什么?

客观事物最核心的特征是“客观性”,即其存在和变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这一规律,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无论人类是否意识到它、是否理解它,这一运动过程都在客观进行,同样,一座山的高度、河流的长度、化学元素的原子序数等,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不会因人的看法或情感而改变,这种客观性决定了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而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第二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论断,正是对这一关系的深刻揭示——客观事物(物质)是意识的本源,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客观事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实在性”,即它具有独立于意识的实在形态,这种实在性既包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宏观物体,如桌子、树木、建筑等,也包括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但可以通过科学仪器间接把握或通过逻辑推论证实的事物,如电磁场、基本粒子、社会生产关系等,电子的存在无法用肉眼看到,但通过云室、粒子加速器等设备可以观测到其轨迹,并通过实验数据证实其客观实在性,这种实在性表明,客观事物的范围远超人类感官的限度,需要借助科学和实践不断拓展对其认知的边界。

与主观事物相对,客观事物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普遍性指的是客观事物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任何人都具有同样的效力,不会因个体差异而改变,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这一规律对所有人都适用,无论其文化背景、个人信念如何,稳定性则是指客观事物在特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规律运动变化,这些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低速世界里普遍适用,使得人类能够准确计算天体运行轨迹、发射卫星等,正是这种稳定性和普遍性,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可能性。

在人类认识过程中,客观事物是认识的起点和对象,人的认识活动本质上是一个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映象,再从主观映象回到客观实践的辩证过程,人的感官接触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如感觉、知觉);通过思维加工,形成理性认识(如概念、判断、推理);将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人类对光的认识,最初通过视觉感知光的明暗、颜色(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实验研究光的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理性认识),最终形成光的波动说、量子理论等,并应用于激光技术、光纤通信等实践(回到实践),这一过程表明,客观事物是认识活动的“原材料”,而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断逼近和深化。

强调客观事物的客观性,并非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通过实践主动地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事物,人类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高产作物,是对植物生长规律的主动运用;通过发明蒸汽机、电力技术,是对能量转化规律的主动利用,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改变客观事物的存在形态(如将矿石冶炼成金属),但不能改变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如能量守恒定律);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和拓展。

客观事物究竟是什么?

客观事物的存在和规律,为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客观依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实践则是在认识指导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医学研究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客观探索,发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从而指导临床实践;经济学研究通过对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分析,制定经济政策,促进社会发展,如果脱离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科学研究就会陷入主观臆断,实践就会失去方向和依据。

客观事物还具有“系统性”特征,任何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依存,形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社会系统,这种系统性要求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不仅要关注污染物的治理(单一事物),还要考虑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系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哲学史上,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否认客观事物的实在性,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是意识的产物或表现(如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无法解释意识的起源和客观规律的普遍性,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客观事物的实在性,但把客观事物理解为孤立、静止、不变的实体,忽视了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内在矛盾,辩证唯物主义则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它不仅是实在的、客观的,而且是运动发展的、普遍联系的,其发展遵循辩证法的规律。

客观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客观实在性、普遍性、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对象和现象,它是人类认识的本源和实践的基础,其存在和规律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客观依据,正确理解客观事物的内涵,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关问答FAQs

客观事物究竟是什么?

Q1:如何区分客观事物和主观事物?
A:客观事物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现实对象或现象,如山川河流、物理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等,其存在和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事物则是指依赖于人的意识、情感、认知等主观因素而存在的内容,如个人感觉、情绪体验、艺术想象、价值判断等,它会因个体差异或主观状态而变化。“地球绕太阳转”是客观事物,而“这幅画很美”是主观事物,前者不因人的看法改变,后者则因人的审美标准不同而有所差异。

Q2:客观事物是否完全等同于“物质”?
A:在哲学范畴中,客观事物与“物质”密切相关但不完全等同。“物质”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指客观实在性,是哲学上概括的、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包括一切具体的客观事物(如自然物体、社会现象)以及事物的属性和关系(如时间、空间、规律),而客观事物通常指具体的、可感知或可证实的现实对象或现象,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或表现。“引力”是物质的属性(客观存在),而“地球”是具体的客观事物(物质的特定形态),客观事物是物质的具体体现,物质是客观事物的哲学抽象。

#客观事物的本质#客观事物的定义#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