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申论备考该读哪些材料才有效?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09-10 02:12 0 4

申论备考中,阅读是基础也是关键,直接决定考生对材料的理解深度、要点提取能力以及答题的逻辑性与全面性,申论阅读并非简单浏览文字,而是需要带着明确目的、掌握科学方法、聚焦核心内容的系统性学习,以下从阅读对象、阅读方法、阅读重点三个维度,详细阐述申论读什么、怎么读。

申论备考该读哪些材料才有效?

读什么:明确申论阅读的核心对象

申论阅读的核心是“材料”,但不同材料的功能、特点各异,需区别对待,政策理论积累是阅读的“隐形翅膀”,能帮助考生站在更高维度理解材料。

(一)紧扣材料:申论阅读的“主战场”

申论材料是命题的载体,所有题目答案均源于材料(除申发论述部分需适度结合理论外),材料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需针对性把握:

  1. 政策理论类材料
    常见于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文件、领导人讲话等,特点是权威性、宏观性,常用于概括背景、提出方向或定调核心观点,材料中若出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需重点标注“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概念,理解其内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当前面临的挑战(如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及政策导向(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2. 问题案例类材料
    包括社会现象、事件描述、数据反映的问题等,是申论分析的主要对象,阅读时需关注“问题是什么(表现)”“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材料描述某地“垃圾围城”现象,需提取具体表现(如垃圾填埋场超负荷、居民投诉增多)、原因(分类意识薄弱、处理设施不足、监管缺位)、影响(环境污染、民生矛盾、资源浪费)等关键信息。

  3. 经验做法类材料
    包括成功案例、创新举措、地方实践等,常用于提炼对策或借鉴思路,阅读时需关注“主体(谁做的)”“措施(怎么做的)”“效果(达到了什么目标)”,某地推行“积分制”垃圾分类,需明确实施主体(社区、街道)、具体措施(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设立红黑榜)、成效(参与率提升至80%、减量30%),这些可直接转化为对策题的参考答案。

  4. 观点评论类材料
    包括专家观点、群众意见、媒体评论等,反映多元视角,是理解材料深层逻辑的重要参考,阅读时需区分“主流观点”(符合政策导向的)与“非主流观点”(如片面、极端的看法),同时关注观点之间的联系(如共识与分歧),材料中专家提出“数字经济是转型关键”,群众担忧“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需提炼“既要发展数字经济,也要兼顾包容性发展”的辩证思路。

(二)积累政策理论:申论阅读的“思想储备”

申论考试本质是对“政府工作思维”的考查,政策理论积累能帮助考生快速理解材料背景、提升答题站位,重点阅读以下内容:

  1. 国家大政方针
    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等,需重点关注“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等,常作为申发论述的核心主题。

    申论备考该读哪些材料才有效?

  2. 政府工作报告
    每年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是申论命题的“风向标”,需重点关注“当年工作回顾”“下一步工作部署”(如2024年报告中的“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这些内容可直接作为申发论述的理论论据。

  3. 重要政策文件
    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需掌握文件的核心目标、重点任务(如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还需关注领域内的最新政策,如2024年《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行动方案》,涉及经济、民生热点,易成为材料背景。

怎么读:掌握申论阅读的科学方法

申论材料字数通常在6000-8000字,阅读时间有限,需通过科学方法提升效率与效果,以下是高效阅读的“四步法”:

(一)初读:快速浏览,把握整体框架

初读的目标是“了解主题、理清逻辑”,用时控制在5-8分钟,具体步骤:

  1. 看题干定主题:先阅读所有题目(尤其是作文题),明确材料主题(如“基层治理”“青年发展”“文化传承”),带着主题去阅读,避免盲目。
  2. 抓首尾段定基调:材料首段常引出主题,尾段常总结观点或提出展望,需快速浏览,初步判断材料是“问题导向”还是“成就导向”。
  3. 标记段落核心句:每段首句、尾句常是段落中心句,用笔标注(如画横线),快速串联段落逻辑,形成“总-分-总”或“问题-原因-对策”的整体框架。

(二)精读:提取要点,标注关键词句

精读的目标是“精准提取信息”,用时控制在30-40分钟,需逐段阅读,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并标注:

  1. 问题类信息:用“?”标注,如“某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2. 原因类信息:用“原因:”标注,如“监管机制不完善”“群众参与意识不足”。
  3. 对策类信息:用“对策:”标注,如“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4. 高频词、核心词:用“○”标注,如“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基层治理”,这些词可能是材料的核心概念,需反复理解。

(三)分类整理:建立逻辑,串联要点

提取要点后,需按“问题、原因、对策、影响”等维度分类整理,避免信息零散,可借助表格梳理,如下:

材料主题 具体表现(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对策 积累案例/理论
数字经济 老年人“数字鸿沟” 智能设备操作复杂、适老化改造不足 推广“一键呼叫”模式、开展社区培训 政策:《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
数字经济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 技术门槛高、资金短缺、人才匮乏 提供补贴、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校企合作 案例:某省“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四)深读:挖掘深层,理解命题意图

深读的目标是“理解材料背后的逻辑与导向”,为答题提升站位,需思考:

  1. 材料与政策的关联:材料中的问题、对策是否对应国家政策?如“乡村振兴”材料中的“产业振兴”是否对应“十四五”规划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要求?
  2. 材料的辩证关系:材料中是否存在对立统一的观点?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如何平衡?需提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辩证思路。
  3. 命题人的考查意图:通过材料反复强调的某个问题(如“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推测命题人希望考生关注什么(如“树立正确政绩观”“为基层减负”)。

读什么:聚焦申论答题的核心能力

申论阅读最终服务于答题,需围绕“概括、分析、对策、写作”四大能力,针对性强化阅读训练。

申论备考该读哪些材料才有效?

(一)概括能力:训练“精准提炼”

概括题要求“全面、准确、简洁”,阅读时需关注“主体+内容+结果”三要素,材料描述“某社区通过‘议事会’制度,让居民参与小区改造,解决了停车位不足、绿化率低的问题”,概括时应提炼“主体(社区)、方式(议事会制度)、内容(居民参与小区改造)、结果(解决停车位不足、绿化率低问题)”。

(二)分析能力:训练“逻辑拆解”

分析题(如原因分析、影响分析)要求“多角度、有层次”,阅读时需从“主观/客观”“内因/外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拆解,分析“某地环境污染问题”,可从主观(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客观(监管技术落后)、经济(产业结构以高污染为主)、社会(公众监督不足)等角度分析。

(三)对策能力:训练“针对可行”

对策题要求“具体、可行、有针对性”,阅读时需借鉴经验做法类材料,结合问题原因提出对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可从“政府(提供专项补贴、搭建融资平台)、银行(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企业(提升信用评级、规范财务管理)”三个主体提出对策。

(四)写作能力:训练“观点与材料结合”

申发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阅读时需积累可用于论证的案例、数据、名言,论证“创新驱动发展”,可积累材料中的“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案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5%”数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名言,增强说服力。

相关问答FAQs

Q1:申论阅读时,是否需要背诵材料中的句子?
A:不需要“死记硬背”,但需“理解并转化”,申论答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可直接背诵的材料句子往往生硬,易导致“照搬材料”扣分,正确做法是:理解材料核心意思后,用概括性语言提炼,例如材料中“某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年收入从1万元增长到5万元”,可概括为“乡村旅游助力村民增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既保留核心信息,又体现归纳能力。

Q2:如何快速判断材料中的“关键词”?
A:可通过“三个标志”快速定位:一是“高频词”,同一概念在材料中反复出现(如“新质生产力”);二是“政策术语”,如“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等,这些是命题的核心;三是“转折词”(如““)后的内容,常是问题或对策的重点;四是“总结词”(如““由此可见”)后的内容,常是段落或材料的中心观点,将这些关键词标注,可大幅提升阅读效率。

#申论备考高效材料推荐#申论备考必读材料清单#申论备考材料选择技巧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