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信息 > 正文

更夫是古代什么职业?夜间如何报时?

职场信息 方哥 2025-11-21 03:08 0 1

更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特殊职业,主要负责夜间巡逻、报时、防火防盗等工作,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唐宋时期逐渐制度化,直至清末民初随着近代城市管理的兴起而逐渐消失,更夫的出现与古代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没有现代钟表和照明设备的时代,人们需要依靠更夫的报时来安排作息,同时夜间治安薄弱,更夫的巡逻也成为维护城市安全的重要力量。 主要包括“打更”和“巡夜”两部分。“打更”是更夫的核心职责,他们通过敲击梆子、锣或竹梆等工具,按照固定的时间节点报时,古代的报时制度通常以“更”为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傍晚七点(戌时)开始,至次日清晨五点(卯时)结束,更夫在每更开始时会敲击特定的节奏和次数,并喊出相应的口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之类的警示语,提醒居民注意防火防盗,同时也告知时间,一更时可能会喊“戊时初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二更时喊“亥时二刻,关好门窗,防贼防盗”,通过这种重复性的喊话和敲击声,形成夜间的时间秩序和社会提醒。

更夫是古代什么职业?夜间如何报时?

“巡夜”则是更夫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他们会在负责的区域内进行巡逻,观察是否有异常情况,如火灾、盗窃、斗殴等,古代城市的街道狭窄,夜间照明主要依靠灯笼或火把,更夫通常会手持灯笼,边走边敲梆子喊话,既是报时,也是一种威慑,在一些大城市中,更夫还承担着更复杂的社会管理职能,例如协助官府维持宵禁制度,夜间禁止居民无故外出,发现违规者会及时报告官差;更夫也会留意街上的流浪人员、醉汉等群体,防止发生意外事件,在一些地方,更夫还兼任“夜警”的角色,负责检查店铺是否关门、是否有火源未熄灭等,起到防火防盗的作用。

更夫的社会地位并不高,通常由贫困阶层或年老体弱者担任,报酬较低,但这份工作却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夫的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水浒传》中就曾提到更夫的角色,他们作为底层劳动者,既是城市秩序的维护者,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代城市开始引入钟表、电灯等设备,更夫的报时功能逐渐被取代,而治安管理也逐渐由警察系统接管,更夫这一职业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更夫的工作工具简单却富有象征意义,梆子、锣等不仅是报时的工具,也成为古代夜间生活的符号,梆子通常由硬木制成,敲击声清脆,能传遍整个街区;锣的声音则更为响亮,适合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更夫的服装也很有特点,通常穿着简单的布衣,腰间挂一个装零钱和火种的袋子,手持灯笼和梆子,形象朴实而实用,在一些地方,更夫还会佩戴官府发放的腰牌,以证明其身份,便于巡逻时与官府配合。

更夫是古代什么职业?夜间如何报时?

更夫的文化内涵也值得关注,他们的喊话内容不仅包含时间提醒,还融入了民间智慧和道德教化。“防火防盗”是核心警示,而“孝敬父母”“和睦邻里”等内容也偶尔出现在喊话中,体现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更夫的行走路线和时间安排也反映了古代城市的管理智慧,他们通常会按照固定的“巡更路线”行走,确保覆盖主要街道和居民区,避免出现巡逻盲区。

更夫是古代城市夜间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承载着时间管理、社会治安和文化传承的多重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夫这一职业消失了,但他们的形象和精神仍留在历史记忆中,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一个独特符号。

FAQs

更夫是古代什么职业?夜间如何报时?

  1. 更夫的报时方式在不同朝代有变化吗?
    答:更夫的报时方式在不同朝代确实有所调整,先秦时期已有夜间击鼓报时的记载,称为“宵禁鼓”;唐代开始使用“刻漏”与更夫结合,报时更精确;宋代以后,梆子、锣等工具成为主流,报时口诀也逐渐规范化,例如明清时期“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警示语广泛使用,不同地区的报时节奏和喊话内容也存在差异,体现了地方特色。

  2. 更夫在古代城市中除了报时和巡夜,还有其他职责吗?
    答:除了报时和巡夜,更夫还承担多项辅助职责,他们需要协助官府执行宵禁,夜间抓捕违规外出的居民;在一些地区,更夫还负责检查街上的水源是否被污染,或提醒居民关闭炉灶以防火灾;更夫有时还会充当“信息传递者”,将街上的重要消息(如官府告示、紧急事件)告知居民,成为民间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

#更夫古代职业职责#古代更夫夜间报时方式#更夫打更时间规律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