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最新 > 正文

你如何看待军训服浪费现象

社会最新 方哥 2025-09-22 19:54 0 3

军训服浪费现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高校后勤、学生消费心理、市场供给、政策缺位等多因素叠加的结果,从最新检索到的信息看,这一现象在十余年间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反而随着高校扩招、军训标准化而愈演愈烈:全国每年约700万新生入学,以每套100元估算,仅服装费用就高达7亿元,而它们平均“服役”时间只有10—20天,大量九成新的迷彩服在汇演结束后被塞进衣柜、压成抹布,甚至直接扔进垃圾桶,废品站却嫌“花花绿绿”不肯收,数字背后,是资源、资金、人力和环保的多重损耗。

你如何看待军训服浪费现象

造成浪费的第一重原因是“一次性”制度设计,军训服目前普遍由学生自购,产权归个人,学校既无回收义务,也缺少消毒、仓储、再分配的能力,买—穿—扔”成为最省事的路径,第二重原因是心理抗拒,采访中,“难看”“不合身”“别人穿过的脏”被反复提及,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卫生洁癖与身份认同叠加,使“二手军训服”天然缺乏市场,第三重原因是供给端惰性,服装厂家按“最低成本、一次性”逻辑生产,面料低劣、剪裁宽大,军训结束即失去使用场景,学生自然不愿留,第四重原因是政策真空,教育、财政、环保多部门交叉管理,却没有任何条例对军训服采购标准、用后处置作出硬性规定,导致“谁都说得上话,谁都不负责”。

破解困局需要跳出“学生浪费”的简单指责,转向系统治理,其一,设计端“一衣多穿”已被验证可行,山东济南护理职业学院今年推出的双面军训服,一面迷彩、一面校服,军训后翻个面即可日常穿,网络好评如潮,若教育主管部门能像制定校服标准那样,将军训服纳入“学生统一着装”范畴,要求厂家采用耐磨、透气、可拆卸设计,并预留校徽、班级标识接口,服装寿命可从两周延长到两年,直接压缩浪费源头,其二,采购端“以租代售”可降低刚性成本,北京、上海已有高校试点租赁制:学校在学费中统一列支租赁费,新生报到时按尺码领取,军训结束现场回收,由专业公司清洗、修补、灭菌,来年再用,测算显示,一套质量较好的军训服可循环8—10次,年均摊销成本不足20元,比现行购买制便宜一半以上,关键在于建立“损耗折旧”资金池,由学校、企业、保险公司共担折旧风险,打消“衣服坏了谁赔钱”的顾虑,其三,回收端“公益+市场”双轮驱动,甘肃、山西等地学生社团自发“扫楼”回收,洗净消毒后捐给建筑工人、环卫工或乡村学校,一年可消化数千套;浙江有环保企业把迷彩布粉碎再生成大棚保温毡、汽车隔音棉,每吨利润可达千元,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税收减免,把分散的校园捐赠与规模化的工业再生衔接起来,形成可持续的“二次市场”,其四,文化端“绿色军训”理念亟待普及,军训不仅是体能训练,也应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第一课,学校可在开营第一天发放“军训服循环手册”,讲解资源消耗数据;闭营时举行“绿色退伍”仪式,让学生亲手把洗净的服装折叠打包,扫码查看它将被送往何处,用可视化方式强化节约意识。

你如何看待军训服浪费现象

更深一层看,军训服浪费其实是高校“一次性后勤”的缩影:迎新帐篷、毕业红毯、活动背景板无不如此,若能把军训服改革作为突破口,建立“统一采购—分类使用—专业维护—梯次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就能为其他校园物资提供模板,届时,学生不再为“买还是租”纠结,学校不再为“收还是不收”犯难,企业不再为“赚快钱”而粗制滥造,政府也能在“双碳”目标下找到教育领域减排的切入口,军训服才能真正从“一次性道具”回归“可持续装备”,让青春的热汗与绿色的理念在同一件迷彩上交汇。

#军训服回收利用#军训服环保处理#军训服循环经济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 请填写验证码
暂无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网站分类